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五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10-22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10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五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研究员代表学界专家作寄语。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齐永刚主持开幕式。


▲ 开幕式现场

  李晓松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非遗保护事业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20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搭建非遗保护的理论高地和思想阵地,在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从实践探索向理论构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荣书琴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来成长为非遗保护领域具有权威性、引领性和公信力的学术平台,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蓬勃态势的缩影。周庆富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创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学术平台,承担起促进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责任。刊物要进一步面向中国田野、聚焦中国问题,为构建中国非遗保护理论体系贡献力量。韩子勇谈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之初,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呼吁学界共建。当下,要回答时代之问,发表对非遗理论、保护工作的更深思考。

  本次研讨会设置两场主旨发言和一场圆桌讨论,邀请刘魁立、潘鲁生、巴莫曲布嫫、马盛德、吕品田、曹兵武、高丙中、萧放、黄虎等来自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39位学者,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生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与传承实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与期刊建设”三个主题发表观点。

  专家们从概念史、学科建设、政策研究、国际话语等方面,总结了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二十余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探讨了中国非遗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的可能性、可行性、可持续性,肯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交流平台的重要意义。相关期刊、媒体负责人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封面设计、栏目设置、出版模式、传播渠道、学者库建设等贡献智慧,力求以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翁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