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2025-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岛讯(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韩学亮)10月26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与会学者从中华民族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实践等多维度,深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李明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根基、方法论指导和价值引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回顾了这一概念从“自在”到“自觉”的演进历程。在他看来,“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与西方列强对抗中逐步形成的,而其作为自在实体则已有数千年基础。抗日战争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与救亡使命。中国共产党通过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践,有效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认同。
  在理论层面,“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创新动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阐释了“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他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融合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只有以大众化、民族化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增强群众的理论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应坚持以“两个结合”引领正确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化问题意识,破解实践难题,胸怀天下,回应国际关切。
  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保障。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表示,“大思政课”的实施需要弘扬责任担当、深耕内容体系、用好延伸空间,以此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强调,应通过生产更丰富的科研成果,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学科力量。
  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编辑:隋萌萌(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