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厚植红色文化 推进三大建设

2023-09-12 来源:四川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17年3月。建院伊始,便将“铸魂、精思、求是、践行”确立为院训,坚持政治建院、教学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文化育院、制度治院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建设,推进教师、课程、学科三大关键建设,同心同德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抓好红色文化优质教育资源营造立德树人良好氛围

  学院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持续推进以“红”为底色、以“红”为本色、以“红”为亮色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厚植红色文化。学院深入挖掘四川红色资源,将其用好用活,把红色文化深度融入育人体系,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育人教学体系,发挥好红色文化的育人效应。

  2017年秋,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红色四川》公共选修课程;2018年,开通“巴蜀红言”微信公众号,举办“红言讲堂”,推动宣传、推广四川红色文化的“百千万工程”(100个红色精品景点景区解说、1000个红色微视频和10000人受益);2020年,《红色四川》课程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思政示范课程,从2022级开始,该课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学院每年都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比较典型的有5月的“马列主义宣传月”活动、“中国近现代革命诗词大赛”和11月的“知行杯”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等。同时,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还要举办专门的庆典活动、纪念活动、知识比赛等,持续用红色文化点亮校园文化生活。

  2019年7月,四川旅游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四川红色文化教育学院,校党委书记晏启鹏兼任“红院”院长,统筹推进红色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底,初步建成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基地,主要包括四川红色文化长廊和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群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四川红色文化长廊分为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精神和红色研学4个模块;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群共有8个场馆,分别是“伟人故里”“长征丰碑”“川陕苏区”“同心抗战”“三线建设”“两弹一星”“抗震救灾”和“脱贫攻坚”。主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全景展现四川红色经典文化和红色旅游精品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式思政教育,增强学生课堂代入感和参与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血脉传承。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三个第一”

  为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院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狠抓“三个第一”。一是抓好新进教师站稳讲台“第一门槛”。对于新进教师,严格实施以老带新的“一对一”指导和帮扶制度,并面向新教师组织专题培训、基本功比武、课堂竞赛等。二是抓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着力构建“制度引领、教育引领、典型引领、文化引领”为核心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引导教师恪守高尚师德、潜心教书育人。三是抓牢教师自身“第一要素”,全面优化政策供给,实施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卓越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发展专题研修“三大计划”,建立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社会实践研修、教学技能竞赛等系列配套制度,组织教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通过团队支持、咨询指导、自主发展等,全面提升教师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2017年以来,先后有3名教师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骨干”荣誉称号,1名教师在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10名教师在四川省思政课“精彩一课”比赛中获奖。

  抓好课程改革建设打好组合拳

  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火”起来。

  学院系统全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好组合拳,形成汇聚共建思政课的合力。一是强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凝练形成川旅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其中,“德法”课开展“一师一课”教学,一节课与一位“大师”“对话”;“纲要”课开展“一诗一课”教学,一节课穿插一首诗歌;“原理”课开展“一思一课”教学,每节课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思想或原理开展教学;“概论”课开展“一事一课”教学,一节课引入一个故事;“形势与政策”课开展“一‘势’一专题”教学,即按“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结构组织专题讲座。经过这样的优化,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有“意思”,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二是教学过程注重知、信、情、意、行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和行动与教学过程保持同频共振。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首批开展思政课MOOC混合式教学的学校,越来越多的老师熟练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的身体和头脑都动起来。“纲要”课开展的“寻找活着的历史”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极大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感悟和认知。“原理”课以“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创意作品展,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学思政、讲思政、赛思政、考思政(研究生)、用思政蔚然成风。一批教学成果也水到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和“美丽四川”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原理”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立项1个部级“学风涵养工作室”,思政类社团“弘思学社”入选成都市“百佳社团”。

  抓好学科建设开门办思政

  学院确立了清晰的学科意识,倡导学术研究与应用导向相结合,逐步凝练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廉洁文化”4个特色研究方向。2018年,四川旅游学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确立为校级首批4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现拥有一个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基地,两个校级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廉洁文化研究中心。

  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薛庆超教授等10位专家担任“马院”和“红院”特聘教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开拓和丰富师生的视野,其中四川红色文化学术峰会已成为对外交流与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与西南财经大学等4所省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成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改革;与四川峨影影视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让科技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和深化与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小平干部学院等的合作,最大限度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行走”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四川日报 数字版 2022年09月29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