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2月3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首个区域专场在常州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的主题,深入交流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梳理了新质生产力逻辑下现代化产业变迁,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有着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重要使命。苏南五市是江苏省经济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是扬子江城市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积极响应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把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的战略安排。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提出,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首先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更大力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次要不断探索苏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再次要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引导,注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协同。他建议,全省社科工作者要善于从地区发展个性中总结共性,将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探索和先进经验上升为一般规律性认识,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首个区域专场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鹏举提出,苏南五市,资源禀赋相近、科教资源丰富、实业基础雄厚,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的思想助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本质的问题是要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转型。现有的产业政策要从支持后端的产能扩张转向支持前端的科技创新;要从地方政府主导型转向中央政府主导型;从补贴生产者转向补贴消费者、用户。要从挑选“输家赢家”的政府选择转向创造优化市场环境,把产业选择权交给多元化主体主导的市场机制,依靠企业家和个体的艰苦摸索和市场竞争来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提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教育体系是基础,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主体,科技创新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核心要素。
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军介绍了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国对合成生物技术的政策支持和执行效果,我国合成生物领域面临的外部环境,我国主要城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特色优势,以及江苏省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的优势、平台、案例等。南京工程学院社科处处长史修松提出,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要强化创新决策与研发投入,加强科研组织与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优化政策环境。常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蒋顺青,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曹劲松分别主持开幕式和专家报告环节。
当天下午,会议设有“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和“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两个分论坛,邀请14位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深入研讨了自主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贸易便利化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等议题。
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首个区域专场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会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大学承办,常州大学商学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