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最新成果 精准再现历史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经理的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拯救了25万余中国人的生命。在此期间,他将自己在南京特别是安全区内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以各种形式记入“战时日记”(1937年9月19日—1938年2月26日) 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拉贝日记》。这部在柏林尘封60年的珍贵史料,直至1997年中文版以世界首版面世才重见天日,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认为它是当时“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得益于《拉贝日记》全版本档案的面世,加之译者多年资料考据与实地走访,此次发布的《拉贝日记》(修订版)对原译文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与完善。在此版中,许多碍于当年信息条件未能明确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得到了确证,配以大量历史照片,增加近500条注释,是对原版本的全面升级。当天开幕的“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与《拉贝日记》及南京安全区”拉贝主题展依托《拉贝日记》原文,以“记忆、联结、和平”为关键词,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拉贝其人其事,期待通过书籍与展览的结合,让拉贝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悉,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拉贝以人道之光在至暗时刻守护了25万多人的生命,他的日记不仅是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更是人类良知与勇气的象征。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介绍说,1997年,该社出版的中文版《拉贝日记》以世界首版刊行,轰动全球;2023年12月,《敌机飞临南京——拉贝日记全译本》与《拉贝日记》(青少版)推出,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及大众读者、研究者的不同阅读需求。此次推出《拉贝日记》(修订版),秉承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核查史料、优化编校的倾心之作。
《拉贝日记》译者刘海宁表示,拉贝在中国生活了30年,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其日记不仅详实记录了日军的暴行,更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正义感。《拉贝日记》对历史细节的记录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再是粗线条的,而是精确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让侵略者无可辩驳。本次修订在语言与考据上力求精准,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
展览揭幕 记者 王广禄/摄
擦亮历史记忆 推动拉贝精神传播
正如拉贝1942年10月1日于柏林所写的,“这不是一本消遣性读物,虽然开头部分可能会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它是一本日记,是一个真实情况的报告。”《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为历史留下了如山铁证,“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拉贝日记》日记中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记录下那些被伤害的人们的哀嚎,记录下那些被黑夜吞噬的希望。这些记录,犹如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破谎言的泡沫,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它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穿越时空的正义呐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拉贝日记》修订再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对历史记忆的再次擦亮,更是对和平信念的再次传递。
“拉贝是穿透暗夜的一缕曙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深情回顾了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25万生命的壮举以及《拉贝日记》的不朽价值。他表示,拉贝的精神正通过其故居的保护和日记的不断再版得以传承,持续叩击着后世读者的心灵。展览主题“我从不停止呐喊”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唤,激励人们从历史中思考和平的真谛,共同守护人类的光明未来。
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表示,以《拉贝日记》为切入点,拉贝真实的历史记述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海内外得到持续传播。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于今年8月在拉贝的故乡德国汉堡举办了名为“我的邻居:约翰·拉贝”的展览,并将《拉贝日记》(修订版)带至德国汉堡、不莱梅,受到当地人民和机构的积极关注。团队将继续扩大合作,推动拉贝精神传播,甚至推动《拉贝日记》选段进入大学德语专业教材,让历史记忆在更广阔范围内产生回响。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展览 记者 王广禄/摄
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学系教授杜克及其夫人与外孙女也来到了开幕式现场,见证书籍发布并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