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推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为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8月17日,苏州市社会科学院举行2025年第二期“前沿”社科活动,邀请社科界专家学者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苏州怎么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将文化作为城市“软实力”

  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俊主持会议,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韦国岭为会议开幕式致辞。韦国岭提出,近年来,苏州围绕现代化城市进行全方位规划建设,深度推进古城更新,培育科创动能,增进民生福祉,强化智慧治理。苏州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五个方向:塑造古今交融的空间现代化、构建智慧韧性的治理现代化、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现代化、培育开放包容的人文现代化、创新共建共享的民生现代化。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认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遵循人文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寻求经济和人文相互转化、共同繁荣的机制。文化不只是一种间接的生产力,更可以直接成为生产力,不仅仅发挥对经济的赋能作用,而且从多个方面实现经济增值,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从而产生文化增值效应。因此,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在保持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起点发展体现时代和科技特征的现代文化。
  苏州是传统与现代交融、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是以文化人、以人育经、以经育文的典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表示,苏州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大多是文人亲自设计、亲自谋划,交由营造大师建设实施;文人积极推介名人名作名品,不断提高其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文人为大师作传记、铭文,高度评价他们的专业成就,不断激励后者;文人与工艺大师、商人全方位互动,全方位参与到城市发展中。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发展动能,以文化开放提升城市软实力。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认为,高水平开放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深化制度开放、产业开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国际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文化开放是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要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开放融合,构建多元文化共生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国际化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首要特征。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认为,作为人文经济共同繁荣的样板城市,苏州建设创新型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注重“以新创新”“以强做强”“以市场赢得市场”,优化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机制,创造出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业态,不断增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科创动能。
  推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在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看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核心是关注和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以人为本就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引导,精准回应居民的需求,让人的生活得到保障、精神得到愉悦、人格得到尊重。要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优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葛扬阐述了现代化城市的人文回归与人民城市建设问题。他认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回归,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再确认、再深化。城市要从“见物不见人”的粗放扩张,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品质提升;从单一的经济逻辑,转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多维共生的新范式。要让历史与未来在同一空间对话,让科技与资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从“水泥森林”到现代化“人民之城”的华丽转身。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表示,要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秉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和整合园区、景区、街区、社区中的优质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闲置楼宇的潜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新空间和产业新载体。通过文旅业态的创新,推动生产、生态、生活三大领域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城深度融合,为城市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戴翔提出,要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以人文精神推动数字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同频共振,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构建新型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以产业升级为例,要在城市高端制造企业将“工匠精神”融入研发与生产流程,智能制造企业注重人机协作设计,关注员工福祉与技能提升。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