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刘美平)10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经济学会、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市生产力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最新成果”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也是第21届上海市科普周学术活动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最新成果”论坛会标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沈开艳研究员致辞。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教授陈承明主持会议。专家学者就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专题发言。约有300多位教师、学者和学生参会。
参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最新成果”论坛嘉宾线上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不断深化理论认识
沈开艳表示,此次会议的主题与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契合,这是我们学习和研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宝贵机会,是深入学习和践行党的中心任务,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理论思考,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行动。在发言中,她以“新发展阶段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为题,认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论断立足当下、规划长远,将传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及世界现实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陈承明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从理论维度来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的三个三十年,体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因而具有必然性。从时代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三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简单对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竞争”、社会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进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取得振兴中华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才能实现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认为,“三个务必”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全党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报告重大的创新观点。“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提出“三个务必”必有助于强化全党的宗旨和使命意识,进一步夯实全党的思想基础。实践上,提出“三个务必”有助于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有效应对新时代的风险和挑战,把党的二十大制定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开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议题。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美平认为,现代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途径。尽管西方早于中国开启了现代化,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政治方面来讲,西方现代化以建立和维护少数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为目的,已经呈现出三权分立下的党争衰微;而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运行机制,实现了公共权力大众化的政治文明。从经济方面来讲,西方现代化以产业革命为开端,以维护大资产阶级国内外垄断利益为核心,表现出的是强制掠夺和新旧殖民主义掩盖下的野蛮财富获得方式;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却是经济伦理的人民性、共享性,践行的是绝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从社会层面来讲,西方现代化以市场化、私有化、产业化方式满足民众的民生需求,结果是大多数民众低欲望基本民生需求供给短缺,而极少数人的高欲望民生需求却是奢侈供给;反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满足大众化民生需求方面实施了可持续改善,还在工业化实体经济支持下向着普遍惠民方向实现了能级跃迁。从文化层面来看,西方现代化以海洋文明中心论为旗帜,以西方文明优越论为借口,以海洋霸权为占有方式,走的是一条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从尊重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共存共在的角度出发,从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和地球未来角度的审视,以超越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与境界,以人与自然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关怀理念,走的是海陆文明一体化的文明道路。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鞠立新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具有鲜明指向和崭新标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严整、内容非常丰富、内涵深刻,博大精深。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崭新的标识,这些标识是中国化、时代化、开放型和创新性,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而形成的科学认识;其二就时代化而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结果,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凝结;其三就开放型而言,是站在人类生存高度、具有国际视野的宏大经济理论,是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思考和部署的发展方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共同需求;其四就创新型而言,包含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动力、新发展方式、新发展空间等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战略和新方法。与此同时,习近平经济思想还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大局导向和目标导向。所有这些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特点。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实现人民至上的国家治理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副教授李炜永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为题,阐明了民主与基层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提出,在理论逻辑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城市基层治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区别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城市基层治理重在增进人民生活的福祉;在联系上,二者在参与主体、过程实施、程序机制、目标价值等方面均具有共通性、一致性、契合性。总的来看,二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动共促:一方面,城市基层治理不仅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提供了空间场域,更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机理的展开提供了实在性对象与媒介依托。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充分发扬又为城市基层社会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同时,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速继明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打造“数字中国”,因而发展数字经济或将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伴随人类的数字化进程,非物质事物,如数据、符号、图像、创意等数字要素逐渐重塑了生产力结构。这就导致了人类的经济生活从分子和原子作为劳动对象转向以电子作为工作对象的生存样态和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的虚拟化、实虚融合、超越时空、开源共享、智能化等特征,其市场一体化效应、去中心化效应、全球生产链重塑效应,以及收入增长路径的变革带来了普惠性发展红利,促进了社会经济高质高速增长和共建共享发展,助推社会共建共富、全面共富和全民共富,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晶做了题为“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普陀的经验和问题”的专题发言。李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提出基层政府一直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努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辖区内群众共享共建共治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她简要梳理了在建设运行中确立的服务理念、配置的服务功能、形成的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并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指出,以街镇主导为原则的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建设,虽有利于更全面、更精准地满足居民的共同需求,但也因街镇自有资源禀赋的限制、受委托运营方的服务能力的限制、以及街镇主管部门领导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存在街镇之间、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之间服务供给差距、福利供给不均衡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改革和完善。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是一次站在未来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高度,向全世界发出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宣言书,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行动指南,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