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奠基人的故事——“孙氏三杰”抗战事迹考

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每当《国歌》响起时,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格外激动!人们都知道这首国歌来源于《义勇军进行曲》,但是《义勇军进行曲》和义勇军起源背后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的。

  一、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人

  历史的长河往往会淹没人们的记忆,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中寨子村却因诞生了抗日英雄“孙氏三杰”和一首《血盟救国军军歌》而名垂青史。

  “孙氏三杰”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叱咤辽东的血盟救国军总司令孙铭武和任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总参议兼第四梯队少将司令官的孙铭宸,以及虽为普通战士,但战斗英勇,坚持抗日直至牺牲的孙铭久。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孙铭武。2015年8月24日第2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公布,孙铭宸名列其中。

  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孙铭武、孙铭宸的评价“是以国为家的爱国忠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唤起千百万民众的觉醒与抗争,他们无愧是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人”。

孙氏三杰(从左至右依次为:孙铭久、孙铭武、孙铭宸)

  孙氏三杰核心人物孙铭武将军,1889年9月15日出生在抚顺清原县中寨子村一个中农家庭里,自幼聪明好学,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08年,他考入兴京(今辽宁抚顺新宾县)县警官教习所,毕业后担任了兴京县北四区区官,兼地方保甲团团总。

  1916年孙铭武参加讨袁革命军,1919年后历任奉军的连长、营长。1924年东北军向关内扩张时,孙铭武成为昌黎县警察局长,并任直隶(今河北)五县(直隶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当他看到军阀连年混战,百姓民不聊生,非常痛苦和气愤,便于1925年退出军界,在沈阳四平街(今中街)开了一家“福兴旅馆”。据他的勤务兵吕奎山后来证实,当时孙铭武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旅馆作为秘密联络点从事革命活动。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毁家纾难、抗日救国的孙铭武为革命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并称其为同志,表明他为我党的忠贞不屈的战士。

孙铭武革命烈士证书

  二、毁家纾难 为国捐躯 堪称国社之忠烈

  1931年日军开始“九一八”侵略当晚,孙铭武立即拿上盒子枪、骑着爱马、冒着日军炮火,一路冲杀飞奔北大营反击;亲临现场目睹了日本鬼子的野蛮暴行,但势单力薄、无力回天,而且退回时自己的爱骑还被鬼子抢走,气愤得失声痛哭,返回后便与挚友张显铭、张东郊说:“我不杀日人,誓不为人。”

  日军“九一八”侵略次日,孙铭武同张显铭及张东郊就去找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他的拜把兄弟黄显声,要求抵抗日本军队。黄显声激愤地说:“我是军人,军人要服从命令,但我黄显声是要抗日的”。

  回到清原县,孙铭武首先找到了时任清原县教务委员的胞弟孙铭宸商量,说服了主持家务的二哥孙铭久,毁家纾难,以家产筹建抗日义勇军。在面对至亲好友的犹豫、怀疑、担心、指责时,孙铭武向全家老小介绍了日军侵略东北的暴行,力陈救国大义,表达了自己要组织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力劝亲属投身到抗日大业中。他说:“民族不可辱,国土必收复,杀身毁家何所惧,愿作抗日第一人!我誓死抗日,宁叫名存人不在,绝不当一天亡国奴。”孙铭宸是孙家大院的老四;也表态“粉身碎骨何所惧,决心不当亡国人。”孙家兄弟筹资购买了100支枪械、1万余发子弹,并号召家中青壮子弟及相邻一同参加抗日斗争。

  孙铭武、孙铭宸、张显铭三人在讨论局势时均认为形势紧迫,起事举义刻不容缓。但两个突出问题要抓紧解决:一是各支队伍人员素质不齐,对抗日的意义认识不一,急需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二是各支队伍的枪支弹药普遍不足,需要继续筹措。这些工作全部交给了孙铭宸(此时改名孙耀祖)负责。

  为了让人们知道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三人草拟了各路队伍举义联合的口号,并把队伍定名为义勇军。三人还决定创作一首军歌,组织宣传民众群起抗日,鼓舞义勇军抗战士气。为了便于传唱,张显铭将当时已经流行于东北民间的《苏武牧羊歌》曲调和流行军歌《大帅练兵歌》捏合在一起,为义勇军的《军歌》谱了曲。于是,我国最早的义勇军军歌就于1931年10月16日在准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辽东山区诞生了。

  “起来,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

  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起而杀敌,起来,起来,

  我们要团结全国民众,

  去战斗!战斗!战斗!”(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纪念馆)

  这首 1931年在清原中寨子村创作的军歌竟唱响了全中国,并以其立意、主题、结构、韵脚,尤其是字句和国歌的高度相似,被认定为最早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民族心底永恒的旋律。

  三、断指明志 血盟救国 堪称民族之英雄

  1931年10月19日即重阳节一大早,三支队伍就汇聚到了清原县大苏河乡小苏河村的虫王庙前。孙铭武、张显铭带领队伍从四道河翻山越岭来了,李栋材借“剿匪”名义带着公安二十八中队来了,张东郊和盖光安带领他们联络的民团和“山林队”武装来了,各路抗日豪杰齐聚一处,有四百多人,大家虽然服色不一,刀枪不齐,但人人有抗日救国之志,个个怀擒敌杀贼之心,精神抖擞,意气昂扬,场面十分热烈。

  上午九时,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开始。孙铭武、张显铭、李栋材、张东郊、盖光安五人在案前站好,他们分别刺破中指,将血滴进酒碗里,并焚香对天盟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抗日救国,杀身成仁,倘有二心,弹穿我胸!” 言毕端酒一饮而尽。

  宣誓结束,孙铭武向全体官兵讲述了日本军队“九一八”的侵略经过,他用血淋淋的事实,向大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说明杀头亡国的危险,说“今后之危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杀敌,民族兴亡在此一举!”说到激愤处,挥刀断指,刀落指断;血涌如箭,用右手抓住留着鲜血的手指在虫王庙的庭柱上写下“血盟救国军”五个大字。激昂陈词,血滴涔涔,声泪俱下。在场官兵和旁观百姓无不义愤填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在全场同仇敌忾的声浪中,张显铭宣告血盟救国军正式成立。随后,孙铭武宣布了血盟救国军的六项纪律:叛国投敌者杀;携械逃跑者杀;私泄军情者杀;抢掠民财者杀;奸污妇女者杀;煽动叛变者杀。孙铭武、孙铭宸、张显铭带头唱起了起义前创作的《血盟救国军军歌》。

  血盟救国军是歃血为盟、誓死抗日救国的民间自发的军队,《血盟救国军军歌》是一个让当代人倍感陌生的历史名词。就是这支民族武装和《血盟救国军军歌》揭开了辽东抗战的先声,唱响了中国大地上第一首《义勇军军歌》,歌词彰显了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当时在新宾秘密从事抗日活动的爱国军官东北军辽宁省防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李春润,与孙铭武在东北军时也是最好的战友。在听说老战友要拉队伍打日本鬼子,打心里支持。血盟救国军举义前他就派了最好的军事教官帮助他们进行军事培训,举义后他又支持了大量武器弹药。

  为了扩大抗日队伍,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等人先后到新宾、柳河、通化、桓仁等地,秘密联络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李栋材联络各山林队首领,先后改编数支山林队,使得抗日队伍迅速壮大。

  四、视死如归 英勇就义 堪称党的忠诚战士

  1932年1月,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已达千人。在取得柳河县打牛沟鏖战胜利,占领了红石镇后,救国军重新整编了队伍。大家一致推举孙铭武为血盟救国军总司令,李栋材为总指挥,张显铭为总参议。重申了军纪,明确提出了“抗日救国,爱民除奸,不动民间一草一木”的宗旨,深受当地群众拥戴。救国军越战越强,成为辽东地区最早形成的一支抗日劲旅。

  成立仅仅三个月,血盟救国军就从清原打到新宾,从新宾打到柳河,救国军不断地深入敌后,使日伪军疲于应付,防不胜防。伪军于芷山见武力难以制胜,便授意其子同孙铭武谈判。孙铭武等救国军领导深知于芷山父子阴险毒辣,但想借谈判之机再次争取于芷山,扩大抗日力量,且孙铭武又收到于芷山派人送来的信件,信中附有孙铭武相识故友、往日部下联名签署的“保证书”担保谈判人员人身安全,孙铭武决定前往柳河县三源浦与于芷山谈判。

  1月19日,孙铭武与张显铭、王绍卿等20名救国军军官及护兵百人来到三源浦。于芷山派重兵包围救国军谈判人员后,连夜将孙铭武等20人拉往三源浦西门外枪杀。孙铭武终年43岁。

  于芷山同时派重兵偷袭了血盟救国军根据地红石镇,杀死30余人,俘虏了李栋材、盖光安等140余名官兵。李栋材、盖光安等被押解至伪军山城镇司令部审讯。原步二十八中队的爱国士兵被送回兴京,严行审讯,许多人被杀害。张显铭身中两弹,昏厥过去。伪军怕他没死,又打折他的双腿才离开。奇迹般爬出冰冻壕沟的张显铭被收尸群众救出,养伤数月后,化装潜往北平找到了抗日救国会,讲述了血盟救国军的起事与失败,并将自己和孙铭武,张东郊,黄显声自日军九一八侵略当晚开始到孙铭武和其血盟救国军蒙难以及自己如何死里逃生的回忆文章“沈阳事变被难记”发表在《救国旬刊》向世人宣传了孙铭武和其血盟救国军率先抗日,率先捐躯的英烈事迹。

  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史”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在当时一首非常微不足道的《血盟救国军军歌》最后成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创母本。

  辽东血盟救国军虽被镇压,孙铭武等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唤醒全国民众,用生命催生了1932年4月桓仁民族自卫军的成立。此后辽东各地抗日斗争的烽火,接踵而起,遍布各地。

  孙铭武遇难时,孙耀祖(孙铭宸)正在各地奔走联络义勇军和筹措军资。三哥孙铭武被害的消息传来,加上二哥孙铭久身受重伤生死未卜,双重的打击令孙铭宸悲痛欲绝。但他决心继承胞兄遗志,奋勇杀敌,收复国土,1932年7月他带领余部500余人,唱着自己队伍的《血盟救国军军歌》参加李春润率领的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六路军,共讨日寇和伪军。李春润早就听说孙铭宸“有胆有识,精明干练,材堪大用”,便委任他为第六旅旅长。从此,孙铭宸在李春润的指挥下,率领将士抗击日寇,杀敌讨逆,雪耻复仇。

  1932年5月,孙铭宸第六旅进行整顿,正在这时,孙铭久伤病恶化不治牺牲的噩耗传来。孙铭宸化悲痛为力量,统率全旅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仅1932年夏秋之际,孙铭宸就率部七打清原,奇袭清原日本守备队和英额门一带日伪军,攻打斗虎屯车站,端掉英额门炮楼,制造南口前军车脱轨,割除日伪电话线,还策反了清原伪公安队长、商团队长,收编了山林队和民团。搞得敌伪焦头烂额,坐卧不安。浑河岸边,沈海线上,唱响了“起来,起来”浸染着鲜血的义勇军军歌。

  1932年10月9日,日军高波兵团倾巢而动,重兵突袭。李春润部和孙铭宸旅分别在清原和新宾被分割包围,陷入孤立无援处境,虽浴血奋战三昼夜,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分散突围。李春润突出重围后,于12月18日到达北平,孙铭宸也于1933年1月秘赴北平。

  在北平期间,孙铭宸早出晚归忙于演讲宣传,当众痛陈日军在东北的暴行和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每次讲演他都会当众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慷慨激昂的军歌在北平唱响,血盟救国军军歌也在北京爱国民众和学生们中间广为传唱。

  1933年2月8日,孙铭宸从北平出发,化装成劳工从天津乘船,准备到大连登陆后再去抗日前线。不料,当船航行到大连港附近海面时,孙铭宸同行几人被日军水上警察截捕。在狱中孙铭宸多次经受敌人酷刑,2月19日大连的《泰东日报》还登出大幅照片,甚至进行游街示众,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痛骂倭寇侵华罪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后遭杀害,终年39岁。

  五、孙氏三杰 英烈永存

  北平东北抗日救国会感念孙氏兄弟忠心为国毁家抗日,前仆后继,先后以身殉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内政部1946年5月29日,《沈阳日报》载:“国家内政部因孙铭武、孙耀祖忠勇卫国,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为国捐躯,准入祀忠烈祠”。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为孙铭武、孙耀祖颁发了有毛泽东主席签名的《光荣纪念证》,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国家民政部为孙铭武、孙耀祖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2014年、2015年孙铭武、孙耀祖又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列入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现如今,屹立在抚顺市清原县南口前镇南三家子村西山坡上的孙氏三杰的忠烈碑记录着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抗日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孙氏三兄弟顶天立地英烈事迹,谱写了抗日战争的伟大篇章! 岁月沧桑,硝烟散尽,时间冲淡了往昔的峥嵘,但“孙氏三杰”及血盟救国军的业绩将永世长存,他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永不磨灭。

  (作者分别系辽宁省文史馆员,辽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张家口市桥东区政协委员,孙铭宸英烈之孙)

  (文中照片均由孙氏三杰的后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