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2025)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开幕

2025-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开幕式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15日,“第二届(2025)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在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开幕。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在致辞中阐述了艺术人类学在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他强调,艺术人类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文化内核与生活实践的重要纽带,肩负着解读民族文化基因、传承民族艺术智慧的关键使命,对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期待以此次工作坊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表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由费孝通先生积极倡导成立,经过近20年的深耕细作,已稳步成长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学术阵地,为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艺术人类学学科始终秉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理论创新,为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方李莉介绍,尽管工作坊仅为期10天,但内容兼具深度与实用性,其所传递的学术思想与实践方法极具价值,有望让学员们终身受益。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麻国庆分享了他在人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深刻思考。他表示,从人类学视角审视中国,具备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源与文本资料,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与分析,对于理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艺术表现和影响,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学术研究要传承费孝通等前辈的理念,走出书斋,迈向田野,深入基层,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真实、丰富的研究素材,才能使学术研究更好地回应社会现实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王廷信表示,山东是孕育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沃土,置身于此,不禁让人追思先贤探寻知识的征程。王廷信结合自身多年治学感悟,深入剖析求知的本质。他认为,读书在求知过程中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仅靠读书远不能实现全面求知的目标。希望大家能在此次学习中,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观察所得、实践积累的经验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个人学识与能力的成长进步,践行“知行合一”的求知理念。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张剑围绕文化强国建设、艺术人类学学科使命及工作坊价值和内容深入阐述。他介绍,本次工作坊以“从实求知”为核心主题,高度契合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质与研究内核。工作坊创新采用“理论+实践”的融合模式,不仅能为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将为青年学者搭建起交流学习、成长提升的优质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高鹏分享了田野考察经历,并认为田野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相互回应,而非仅仅是资料来源和知识生产方式。田野关系中存在的情感内容,并以一个感人的瞬间来表达田野的重要性。他期待未来的工作坊能以艺术和民族志为媒介,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

  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联合主办。

2025第二届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合影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