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十一讲

张国涛研究员主讲《微短剧的发展现状与本体思考》

2024-04-12 来源:戏剧影视教指委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42“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十一讲(总第176讲)《微短剧的发展现状与本体思考》在云端举行。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多位专家拨冗参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研究院院长马池珠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影视艺术博士学科带头人李掖平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本次讲座由周星教授、马池珠教授致辞;张燕教授做学术主持。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燕教授主持。张燕教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张燕教授指出,微短剧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影视跨界融合的新兴娱乐产品。当下,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微短剧发展的现状、本体的特征、现存的问题和相关的思考都非常值得关注。 

  讲座开始前,首先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进行致辞。周星教授还是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周星教授致辞结束后,由山东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研究院院长、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马池珠教授致辞。马教授还是山东省教学名师。历任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兼任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实验教学专委会副会长)、山东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省教育督导员等。担任专业负责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担任课程负责人的《电视导演》(线下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线下线上混合式课程)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纪录片创作与传播》《农业电视创作与传播体系研究》等专著5部,在《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创作影视作品300余部、集,在央视等媒体播出作品54部,出版作品140余部、集,获全国电影电视“神农奖”、国家音像制品奖等国家级政府奖5项。 

  两位专家致辞结束后,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涛研究员围绕《微短剧的发展现状与本体思考》展开主题讲座。张国涛研究员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校教材建设中心副主任、科学研究处学术平台发展中心主任、《现代出版》执行主编、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青年英才”;2014年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2018年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 

  张国涛研究员的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张国涛研究员从概念界定、市场规模、备案数量方面,梳理了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概况。 

  依据数据,张国涛研究员指出,2021年,爱情、古装题材是微短剧的主流,其中古装题材高达96部。2022年,都市题材反超古装,以105部占据首位,古装爱情以61部占据第二位。2023年,都市题材数量大幅度上升,共上线335部,成为当下最热门题材。 

  对比而言,2021年,在五大长视频平台播出的短剧中0-3分钟的最多,达142部,且超七成微短剧集中在30集以内,20-30集的占大多数;2022年,在五大长视频平台播出的短剧中3-10分钟的最多,达168部,且超半数微短剧集中在20-30集,大于50集的较少;2023年,在五大长视频平台播出的短剧中0-5分钟的占比为64%,且超半数微短剧集中在20-30集,24集的微短剧占比达到19.3% 

  第二,张国涛研究员分享了“大戏剧”观念与微短剧的母体形态。他认为,从“大戏剧”的角度来看,网络微短剧延续了虚构叙事的传统艺术样式,依然是一种脱胎于戏剧母体、以人物演故事的演剧形式。宏观上来说,只要具备演员(包含表导演)、剧场(含银幕和荧屏)、剧本、观众这戏剧四要素,就属于“大戏剧”的范畴。 

  他指出,一方面,网络微短剧是由人物扮演的叙事艺术,即与传统戏剧一样,微短剧的剧本出自编剧原创或是对文学、漫画等原作品进行改编,由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等多种戏剧元素构成,是微短剧创作的根本依据,也是决定微短剧艺术水平高低的剧之根本;另一方面,表演艺术依然是微短剧的中心,微短剧的镜头细节较多,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多由主要角色推动,高品质的微短剧通常对演员演技有一定的要求,并不因时长短而降低表演艺术的标准。出演微短剧被戏称为“'脚底板演员”的闯圈“敲门砖”。 

  因此,微短剧要遵循戏剧创作的“冲突律”,重视戏剧性的呈现——“戏剧性”意味着能产生感情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擅于营造“氛围感名场面”的网络微短剧在创作上对戏剧性是十分重视的。将微短剧强调的“爽点”“嗨点”“痛点”展开来看,其实就是采用戏剧手段强化戏剧性,为观众带来更强烈的戏剧体验,进而达到一定的观剧效果。 

  他认为,网络媒介的出现为戏剧提供了一个无限多元的展演空间,它可以包容不同容量、不同时长、不同观感的演剧形态,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形成网络电影、网络剧、微短剧等多元的戏剧新样态。 

  接受来看,网络微短剧的观看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场”。 

  第三,张国涛研究员分析了剧集形态的历史沿革与格局演化。他指出,短时长剧集并非网络时代的新生物种。“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介下,剧集长短的意涵也均有不同。 

  (一)微短剧是传统剧集形态的分延变异 

  (二)剧集新格局是媒介深度融合的结果 

  第四,张国涛研究员对网络微短剧的本体特征进行探析。他指出,从根本上来看,网络微短剧是媒介变迁的产物,本质上是为了适应各种媒介载体的内容和流量需求而出现的一种连续虚构叙事内容填充物,其作品形态和传播模式多样、产业生态复杂,放置于什么样的媒介就生成与之相适配的内容形态。 

  (一)“虚构叙事+短视频传播”的类型探索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最新实践 

  (三)剧集体裁创新的媒介实验 

  讲座的最后,张国涛研究员对当下微短剧的状貌进行了一些延伸思考 

  讲座结束,张国涛研究员对线上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互动问答后,由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影视艺术博士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教授进行点评分享。李掖平教授还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山东省高端智库岗位专家、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和《山东文学》《百家评论》主编以及山东省政协常委和省文史委副主任等职。中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六届、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师德标兵,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先进个人。她认为张国涛研究员对微短剧概念的梳理和溯源,对剧集形态的历史沿袭和格局演化的回归,以及对网络微短剧的本体特征的再构性的思考,都始终思路明晰、观点鲜明,并且有足够的学术养料去分析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令人疑惑之处的微短剧发展状况。 

  演讲和点评结束,由张燕教授进行总结后,讲座正式落下帷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