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高端论坛举行

2024-0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 孙美娟)4月17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高端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论坛以“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主题,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生态协调、创新共同体打造、公共服务、智库建设等主题共话协同发展,展望美好未来。

  深入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崔占辉表示,深入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为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研究团队自2007年组建以来,聚焦首都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持续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要充分发挥首都高端智库平台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高层次智库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边建表示,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广播电视台将借助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持续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宣传报道,为三地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希望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为节目提供更多的理论政策的指导与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表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三地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要求和部署,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王文举介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单位之一。自2007年起经过17年的探索和发展,首经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已经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稳定的研究团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是学校的使命、责任和担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部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社会发展。

  论坛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发布《首经贸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他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和远景规划,并表示将进一步统筹学校优势资源,紧密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及应用性的研究,更好地服务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发布首都高端智库报告《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报告》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硕果累累,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及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冀所有地级市实现高铁全覆盖;京津冀三地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本底不断夯实;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充分拓展,群链廊实现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呈现新格局;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硕果累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叶堂林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由东西平衡向南北平衡的重大部署,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经过“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如今已经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阶段。

  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活力

  任何一个城市群,其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都是科创,而科创的基础就是创新生态体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仇保兴认为,优化创新生态体系主要聚焦科创者的自由度、企业集群、科技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创新生态体系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京津冀三地应当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形成无中心或去中心企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科创营商环境,从而优化京津冀创新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谈到,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需要构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等动态结合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将北京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标杆城市,应着力打通资本三级循环体系中的堵点,提升自身全球资源配置力、影响力,促进科技、人才、教育等要素之间的互动。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分享了如何把握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件千年大计和国家大事,如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落实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怎样在实践中推动副中心保持生机勃发姿态,面向未来怎样坚持根本遵循一张蓝图等四方面的成果与经验。

  会议设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经验交流会”两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高校智库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指出,京津冀高校应建立协同发展的机制,在科学研究、数据采集、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要采取信息分享、定期交流、课题合作、优势互补、深入协同等方式由浅入深开展合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契机,合作申请、协同共建新型高端智库。

  论坛还举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授牌仪式和京津冀协同发展30人成立仪式。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高校智库联盟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15所京津冀高校智库机构联合成立,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致力于打造新型智库体系,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研究力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合作智库生态。联盟将联合组建科研团队,打造学术品牌,完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数据研究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平台建设,汇聚各方智慧和资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库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