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陈旭光:让我们在时代的“加速度”中“慢下来”

2023-1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下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带来了文明文化的深刻变革。记得在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中关于数字生命的思考,看到那个与人类对话,洞悉人心,自己生成智慧的Moss,虽有点惊奇但还似乎仅仅在我们的科幻电影世界中。

  然而,自2022年11月美国OpenAI公司发布ChatGPT1以来,一场几乎是全国性、全球性的关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话题,街谈巷议、家喻户晓,现实与未来伦理的忧虑就开始了。晚近纷纷攘攘的OpenAI重组风波更平添了我们的隐忧。还是我们中国古语充满智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疑,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智时代。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影像、XR、AIGC等高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媒介文化革命,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观念、思维、想象力,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这样一个急迫而严峻的世界性、全人类性的话题,我们需要直面,需要热议也需要冷思考。

  在一个全球风云激荡、高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国学人何为?就我所在的影视领域而言,“中国学派”建设理想众所翘望,但格局迷离,话语纷争。无论是中/西、传统/现代、学科的内部/外部、理想/现实等的复杂关系,还是文艺批评的对象、媒介、制约力量都处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何为“中国学派”?如何建构中国的电影美学、电影工业美学和电影伦理学?何为中国批评?学术何为?学人何为?种种问题,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来得更加峻切。我想起诗人何其芳曾写道:“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勇敢的航行,借着你的帮助,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在时代的“加速度”中,我们的心绪应该慢下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面对这个加速时代,我们需要宁心静气,需要盛世危言,需要技术理性的反思,需要把高科技研发“关进伦理的笼子”。

  近年来,我一直呼唤“想象力消费”时代,探索想象力消费理论建构。因为在高科技加持下,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高新技术支撑了我们想象力的实现和想象力消费的极大满足。近年来,幻想类想象力消费型影视剧的崛起成为重要现象和热点话题。《流浪地球》《封神》《三体》 等现象级影视作品,具有想象力美学追求,或想象未来,或想象历史、神话,均力图超越现实而与现实、历史、未来对话。作为一个影视学者,在新的一年,我要继续进行“想象力消费”理论和电影工业美学的“接着讲”。《新世纪电影史(2000-2022)》在新年之交出版。六卷本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课题成果“影游融合研究”丛书在编校中。时代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勤勤恳恳的工作。刘慈欣说,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唯一优势。

  那么,就让我们在“慢下来”的冷静中,坚守这种神赐予的礼物。同时,我也谨记谢冕先生赋予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的精神——“我是学者,我要发言”。是的,“我要发言”,我不“躺平”。

  最后,我又想起那则南美土著的传说,他们在行进中走一段路就会停下来,说是要等一等跟不上的灵魂。我们也不妨在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飞速发展、想象力消费空前高涨的时代“慢下来”“等一等”。无论想象的翅膀飞得多远,我们还是要时常驻足脚下大地,关注现实、民生。有时候,蔬菜、粮食、空气、阳光是那么的亲切,就像诗人海子令无数人共鸣的梦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