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村村)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4)》在京发布。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国际传播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40余人参会,分析并展望全球传播格局新变化和新趋势,共同研讨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方法路径。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在致辞时表示,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创新性地从媒介生态学视角观照全球传播,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全球传播生态”研究已成为跨越学界、业界的共识。“将中国国际传播放到全球传播生态中认知和观照,构建基于全球传播生态的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成为重要趋势。希望蓝皮书能继续凝聚国际传播领域学界、业界等资深专家的智慧与力量,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冀祥德在致辞时表示,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传播格局的演变,把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推动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助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话语权。通过对全球传播生态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塑造国家形象,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主编高伟表示,这部蓝皮书的研创和出版是业界携手学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成果,期待蓝皮书继续为推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主编姜飞作了主题报告。他分析了当今全球传播生态特征,并提出三点前瞻性提示:第一,全球传播的信息基础生态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促使信息流动与信息增值/贬值的速率不断提升;第二,全球数字化高速推进进程中隐私安全问题频出,基于AI的数字诈骗亟待治理;第三,应在深刻认识国际传播复杂性的前提下,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艺术性、战略性的提升,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蓝皮书书影。主办方/供图
与会学者为新书揭幕。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认为,总体来说,国际传播未来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加强AI赋能。关注两个转向,一个是“南方转向”,另一个是“人际转向”。做好三件事,一是共建全球文明共同繁荣社区,促进全球文明对话和不同文明间的情感交融;二是打造数智化传播矩阵,助推中国文化出海;三是引领全球数字治理,赢得更多话语权,引导AI向善,确保南方国家不再“缺席”“失语”。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卢迪认为,智能体将重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去APP化”趋势不可抵挡,或将出现新的“入口型”平台。智能体使媒体从“内容生产者”转型为“智能服务提供者”,构建多边参与的智能传播生态,可将传播能力转化为轻量化、场景化的服务单元,实现精准触达,为国际传播提供巨大机遇。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擎表示,经济领域的国际传播,比如中国经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和效果评价、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博弈中的中国话语建构策略等,以及国际传播中的新场景,比如算法认知战视域下国际传播研究,社交媒体文本、图像、数据的多模态符号协同等,也是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维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海外评估核查处处长李宇表示,受收入下滑、市场和商业媒体的挤压、媒介使用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公营媒体整体上发展形势越发严峻。面对业态演进与生态变迁、美国媒介霸权与市场垄断、媒介制度与政府政策、信息失序失真等挑战,公营媒体应强化公共服务优势,不断改善运营状况与适应能力。
在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全球传播生态新变化、新趋势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会议由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