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媒介的应用为乡村振兴及乡土社会的未来提供了媒介赋能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叶俊的著作《狂欢与希望:“村超”的文化想象力》于今年6月出版,是一部关于贵州“村超”现象的研究著作,试图探究“村超”火爆出圈的文化密码,是一把打开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复兴与媒介社会深刻互动的钥匙。该书敏锐地捕捉到“村超”这一体育文化事件所蕴含的文化能量与社会意义,深入剖析了其背后交织的媒介文化逻辑与乡村文化变迁的脉络,为我们理解数字时代乡村的文化想象力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视角。
新兴媒介的深度参与与意义建构
该书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新媒介、政府、群众在“村超”现象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在“村超”现象中,媒介不是简单的记录或传播工具,而是深度参与了整个事件的生成、发酵与意义建构。
首先,“村超”立足于“去中心化”的引爆点。传统大型体育赛事依赖专业媒体机构进行集中报道,而“村超”的火爆,最初源于村民、游客自发拍摄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迅速传播。这种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打破了传播壁垒,让最原生态、最富感染力的乡土狂欢场景直接触达亿万网民,瞬间点燃了集体热情。媒介赋予了乡村一个前所未有的、能主动向外界展示自我,并引发广泛共鸣的麦克风。
其次,媒介推动了可见性的重构。长期以来,乡村在主流媒介叙事中常处于“被表述”“被想象”甚至“被遮蔽”的状态。“村超”通过短视频的直观呈现,将乡村的活力、自信、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及普通村民的激情与笑容,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推到前台。这种可见性的重构,挑战了城市中心主义视角下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乡村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与主体性。
再次,“村超”成为了“连接”与“共在”的仪式。媒介不仅传播了“村超”,更营造了一种跨越地域的虚拟共在感。无数无法亲临现场的网友通过直播、短视频评论、弹幕互动等方式参与其中,分享喜悦,形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线上狂欢仪式。媒介技术模糊了物理界限,将榕江小城的球场变成了一个全民共享的文化广场,强化了参与感和认同感。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并不是从方法论层面探讨“村超”为何出圈、如何出圈,而是从传统文化基因入手,揭示其出圈背后的文化逻辑。“村超”的根基深植于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其爆发力正是源于对在地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激活与转化。
首先,“村超”的火爆离不开其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基因。榕江本地的文化,如鼓楼、花桥、载岩、民族歌舞服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体主义色彩。这些集体主义文化为民众自发参与“村超”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其次,“村超”是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村超”并非对城市职业足球的简单模仿,而是将丰富的在地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赛事组织、氛围营造和传播中。这种融合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基于乡土逻辑的创新性表达。它展示出乡村文化并非僵化的遗产,而是具有强大适应性和创新活力的资源宝库。
再次,“村超”彰显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力量与文化自信。该书通过翔实的田野调查,展现了“村超”奇迹背后村民的自发组织能力以及基层政府的有效支持。这场狂欢的根基在于乡村社会内部蕴藏的内生动力与创造力。“村超”的成功,点燃了村民们对家乡发展前景的自信,证明了乡村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外部输入,而是可以基于自身文化资源和主体性,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这种自信是具体的、可感的,是源于对自身力量的确认。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释放与希望追寻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们普遍存在着工作生活压力大的现象,而各类狂欢性的活动无疑是人们寻求释放压力以便重新回归日常生活、寻求内心希望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村超”及“村赛”现象的深入剖析,发掘出这类赛事火爆的社会心理,从“希望哲学”视角解读当前社会情绪消费的背后逻辑。
借助新媒介的力量,“村超”给榕江县的乡村振兴带来了希望。“村超”以足球为载体,拉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并巧妙地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对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出来。它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成为一场发展地方经济、振兴乡村文化、强化地方认同、凝聚社区共识的盛大仪式。
借助足球这个载体,“村超”赋予群众体育不一样的面貌,体现出人们在闲暇、娱乐、体育中寻求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希望。在这种民间足球活动中,没有过多的利益纠葛,更多是强身健体、闲暇娱乐的寄托。
借助赛事这个平台,“村超”赋予了“网红”现象更深层次的含义,体现出人们在狂欢抑或静谧中寻求压力释放的希望。人们参与“村超”的心理,与诸多城市休闲娱乐活动有内在的一致逻辑,即释放压力、寻求快乐,从而更好地实现心中的理想,不断追求内心之希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