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已形成兼具规模与纵深的文化产业图景。从阅读流量和营收数据看,有气吞山河、纵横天下的雄浑气象;从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看,有“化成天下”“美美与共”的宏大格局。AI技术驱动多语种转译爆发,斯瓦希里语等小语种译作数量激增,“中式海外原创”呈现井喷之势,出海内容生态从作品单向输出升级为全球IP共创——《庆余年》登陆Disney+并登顶热度榜、《诡秘之主》衍生品GMV破亿、IP衍生收入占比快速飙升、Z世代成为网文读写主导群体、海外00后作者占比近半、原创作品数直逼百万……简言之,中国网文正从“生态出海”迈向“文化扎根”,“中国IP覆盖全球”将从梦想变成现实。
一、全球覆盖:规模与纵深兼具的产业图景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呈现稳健发展态势。据2025年7月17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网文出海市场营收规模为48.15亿元,同比增长10.68%,相较2023年的高速增长有所放缓,但结合2016—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仍凸显出行业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韧性。以起点国际为代表的平台成为核心载体,截至2024年11月底,其累计访问用户近3亿,阅读量突破千万的作品高达411部,同比增长73%,头部作者数量增长近三成,形成内容供给与用户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市场结构呈现多层次特征。题材分布上,现言、古言、玄幻、科幻类作品持续领跑,《诡秘之主》凭借东方奇幻世界观斩获千万级阅读量,《重生之都市修仙》以现代叙事吸引广泛关注。区域偏好差异显著,如美国读者热捧《超级神基因》这类超自然题材,泰国市场钟情《天道图书馆》等东方玄幻作品,俄罗斯读者对《琅琊榜》代表的历史言情作品需求激增。这种地域分化推动内容供给侧的精细化调整,形成更精准的传播路径。
(二)Z世代成为重塑生态的关键力量。起点国际签约作者中00后占比45%,其海外原创作品累计达68万部,有44.9万海外创作者通过本土化表达拓展内容边界。这些年轻创作者既延续“升级打怪”“逆袭成长”等中国网文的基本叙事逻辑,又融入在地特色文化元素,使内容更易引发跨文化共鸣。
(三)技术驱动下的语种突破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AI翻译作品数超2000部,同比增长数十倍,在畅销榜前100名中占比近半。翻译效率提升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高额技术红利推动多语种市场爆发,不仅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译本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德语、法语作品也实现从零部到百部的突破。特别是斯瓦希里语译作累计超过400部,让非洲等新兴市场首次大规模接触中国网络文学。
二、生态升级:从内容输出到价值共创
网文出海的生态升级主要体现在IP全产业链开发、内容形态创新、多模态传播等方面,特别是从“内容输出”到“价值共创”的转变。众多成功案例重复展现出中国网文IP全球影响与多元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IP全产业链开发成为核心竞争力。网络文学不再局限于文字传播,而是作为IP源头撬动多元变现。《庆余年》第二季登陆Disney+后,凭借对原著权谋叙事的精准还原,成为首部进入全球主流媒体榜单的中国网文改编剧;《斗罗大陆》手游以小说世界观为框架,全球流水突破百亿元,成为IP跨媒介转化潜力巨大的确证。阅文等企业通过与海外出版社、影视公司深度合作,将“内容—平台—衍生”的中国模式复制到全球市场,极大提升了网文IP衍生品的国际地位。
(二)内容形态创新适应年轻群体需求。轻小说凭借快节奏和强人设赢得Z世代青睐,如《暗影使徒》通过主角成长线与世界观拓展,在东南亚校园群体中形成阅读热潮,其互动叙事模式打破传统阅读边界,读者可通过剧情选择影响故事走向,此类作品的阅读留存率明显走高。又如《诡秘之主》在Discord社区形成数百万个讨论话题,用户自发创作的同人漫画、广播剧等二创内容,使其海外影响力突破阅读圈层,进入流行文化视野。
(三)多模态传播养成立体体验,刺激视听消费。2024年海外有声书播放量高达2.43亿次,其中《明朝那些事儿》英语音频在“苹果播客榜单”名列前茅,有声作品成为通勤场景的首选。漫画与动画改编借力AI强化视觉冲击,《斗罗大陆》动画覆盖7个语种,总播放量突破12亿次,在YouTube上创下单集播放量突破千万的成绩。这种“文字+声音+影像”的组合拳,使同一IP能吸引更多拥有各类偏好的受众群体。
三、破壁之道:跨文化传播的调适机制
网文出海正通过概念转译、合规适配、技术协同等调适机制破壁前行,《凡人修仙传》等作品海外认可度渐高。但从“生态输出”到“文化扎根”仍需破解商业与审美、技术与品质的深层矛盾,网文出海的跃升之路值得进一步关注。
(一)打破认知壁垒,优化东方概念的跨文化解码与转译。“修仙”“科举”等东方概念在欧美市场遭遇深度认知障碍,如《凡人修仙传》外译初期,因密集的“炼气”“筑基”等术语,非中文读者往往望而却步。为此,平台尝试采用分级注释——基础术语随文标注,复杂体系搭配文化图解,如将“科举”类比为“魔法学院考核”。《天道图书馆》等名作阅读完成率和读者黏性因此明显增长,网文的转译也因之出现连锁破壁效应,相关题材因其顺畅转译而得到海外读者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二)迎接“合规”挑战,完善政策约束下的本土化适配。东南亚地区的宗教审查趋严(如马来西亚严禁涉及佛像的作品)、中东地区限制情感内容,迫使作品大幅调整。为此,头部企业设置区域化“风控体系”,联合当地文化机构制定标准。例如印尼市场,涉宗教内容必经伊斯兰学者审核,“合规率”由2023年的近六成跃升至2024年的九成以上。
(三)注重效能平衡,加强技术应用的文学性守卫。AI翻译虽实现规模输出,却难以驾驭诗歌、隐喻等文学表达(如“蒹葭苍苍”直译引发困惑)。人工润色后,读者满意度获得极大提升。“AI初译+人工精校”的人机协同模式渐成主流,在保障日更效率的同时,译作水准正在快速提升,读者对“网文中国”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总之,中国网文出海已构建起规模与纵深兼具的全球版图,从多语种市场的加速渗透到IP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从Z世代创作者的踊跃参与到多模态传播的立体布局,无不彰显其强劲的文化生命力。随着全球IP共创的深化与文化解码能力的提升,中国网文必将超越“流行文学”的边界,成为承载东方智慧、促进文明互鉴的全球性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书写出恢弘壮丽的文化传播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