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聚焦

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山东文艺高质量发展

2024-01-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1月11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山东文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山东文艺创作、新时代山东文艺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山东文艺人才培养与文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研讨会分两阶段进行,分别由山东省评协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和山东省评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之明主持,范玉刚作总结发言。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范玉刚认为,新时代是艺术发展的新坐标和新方位,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要自觉增强新方位意识,文艺创作要向着波澜壮阔的实践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创造敞开,文艺工作者要心怀艺术敬畏之心和专业赤诚之心,成就艺术的“国之大者”,自觉契合中国发展的时代方位变化,强化担当时代使命的艺术抱负,在艺术表达方式创新中彰显中国力量、中国样式、中国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省评协副主席吕文明认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在立足新的实践发展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改造,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首先要选取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然后通过现代文艺创作手段,对其进行新的加工,使其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精神价值,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材料的历史文化价值,二是创作手段和手法,三是艺术表现形式。
  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正在成为艺术评论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认为,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的辅助工具,正在普及到各个门类的艺术实践。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主体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正在形成对既有艺术理论的系统性颠覆。在他看来,艺术评论的新时代责任,决定了艺术评论者必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领域变革做出回应。一是对形成的新艺术创作现象和新艺术传播模式进行学理性解释,并作出评判。二是对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形成的艺术新样态、艺术新业态进行前瞻性预判,并提出应对策略。
  山东作家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力量。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评协副主席马兵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王润滋、尤凤伟、左建明、张炜、矫健、刘玉堂、苗长水、李贯通、赵德发、张海迪、陈占敏、杨志军等的小说,或有高远深沉的历史叙述,或有凝重冷峻的文化反思,或有鲜活真切的生命体验,或有深邃高远的哲学思辨和犀利精准的理性批判,蕴含着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了齐鲁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精神思想空间。从莫言的“红高梁家族”、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到刘玉堂的“沂蒙系列”、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再到陈占敏、凌可新等人的小说都较为典型地呈现了山东大地的丰饶和绮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鲁文化的厚重和齐文化的奇诡相得益彰,山东作家在服务文化"两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为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推动山东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张宜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美术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年,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重点围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党建统领全局,全力备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扎实推进“强基工程‘找美术符号 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聚焦中心工作和主动推进文化“两创”,深化探索交流互鉴,为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主席王瑞以“新时代视域下山东书法的现状与展望”为题谈到,千百年来,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书写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涌现了大批文质兼美的精品力作。山东书法在传承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山东书法传承注入新活力,此外,山东举办了一系列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让书法艺术绽放新光彩,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山东省戏曲创作坚守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创作总量和演出规模方面彰显了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山东省评协副主席周爱华介绍说,一是多样化开掘戏曲题材,聚焦国家战略、红色资源、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主题,开放包容,传续戏曲精神内涵、叙事传统和审美特色,创作了一批体现主流价值的戏曲作品,张扬清正的品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创新性探索戏曲演出样式,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科技赋能戏曲舞美、以小剧场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等方面体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三是目前戏曲创作还存在创作选题重复、剧本质量不平衡、基层剧团行当不齐等问题,需要扎实推进,整体提升。
  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评协副主席牛光夏认为,山东纪录片创作者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坚定的文化自信,根植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齐鲁沃土, 回顾历史,观照现实,精心选择历史遗存、杰出人物、山河湖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这些具象的文化符号和文明载体,守正创新,力求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来创新表达,并借力于传媒科技赋能,进行精神标识的艺术提炼与多维呈现,创作出一批感动观众、温润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文艺精品。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黄河·济南时报副总编辑、济南市评协副主席、秘书长臧文涛表示,过去的一年,媒体融合加速推进,“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成为文艺界和新闻界共识,围绕加强正面宣传,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融媒体与文艺评论的结合方兴未艾,大有可为。一方面,碎片化的传播格局下,媒体应善于运用文艺评论的专业视角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文艺评论应关注传播新趋势,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迭代创新。
  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晓风表示,山东电影以党的文艺建设理论为价值支撑,基于时代发展要求,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的基本导向和动力引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电影经历了初创期、奋进期、转折期和创新期四个发展阶段,在电影实践中转向对人民情感与体验的关注,不断推动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再创电影跨越身份、性别、城乡、民族、灾难等多种共情面貌,拓展电影文艺作品的当代价值,推动山东文艺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努力推动山东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再上新台阶
  纵观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发言紧扣主题,着重突出了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实践性、前瞻性,有思想、有见解、有深度、有高度,既展现了个人较高的理论学术素养,同时也反映了山东省文学艺术各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工作成效。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宏阔深远,涵盖了文艺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会者纷纷表示,一定要抓住机遇,扛起责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动文艺创作更多彰显齐鲁文化底蕴和山东特色,为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省评协副主席董占军,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院长,《山东艺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宇鹏,《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编审陆筱芳,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王凤苓等各主办、协办单位领导嘉宾以及来自省属高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的知名艺术家、理论家和部分征文入选作者代表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前,各主办单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山东文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自2023年12月起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征稿活动,得到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短时间内就征集了近20篇优秀原创文艺理论评论文章,充分彰显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山东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作为。接下来,山东省评协等各主办协办单位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不断推出研讨会成果,努力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努力推动山东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再攀高峰。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共同主办。《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山东艺术》《人文天下》等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