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当代美学发展的前沿性问题域不断转换,跨理论、跨学科、多领域的美学以及艺术批评主导了当代美学的理论形态。8月2日,“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文学院举行。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以《马尔罗与艺术反抗时间》为论题,经由马尔罗图像学进路中的艺术史研究重审艺术对时间的抵抗问题。李洋提出,与文字与实物相比,图像始终处于被贬低与被否定的附属地位,马尔罗确立了图像的自主性,并尝试建立图像学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图像在抵抗时间与抵抗死亡时并非被动的表征,而是对时间的超越,因此艺术的本质是与时间的抗争,艺术史则是以各种形式完成这种斗争的历史。基于对图像与时间关系的阐发,马尔罗将艺术史划分为“超自然”“非真实”“无时间”三个阶段,李洋由此提出艺术对抗时间的三重解读:艺术作品克服自然线性时间与时代意义上的时间,不再是对时代的反映与再现;艺术品以“此时呈现”的方式将现在与过去并置,所有共存于“想象的博物馆”中的作品共享同一个当代;艺术不再是简单的因其起源或存在方式反抗原初时间,而是因其目的性与时间相对立。
主讲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
在评议与讨论环节,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认为,经由马尔罗阐明了艺术对时间的抵抗,艺术提供了另外一种叙述时间的可能性,时间流逝本身无法抵抗,但我们通过艺术作品能够抵抗秩序化与规范化的时间。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亚洲教授从内时间与外时间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艺术作品是对内在性时间经验的创造,艺术放弃对历史起源问题的追溯,并由此超越时间,获得真理与永恒。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青年研究员谭勇认为,图像本身与文字、实物具有同等的价值,图像对于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兰州大学文学院漆飞认为想象的博物馆作为非再现性的艺术空间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与二元对立的观看模式。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认为,李洋将马尔罗从惯常的文学场带到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问题视域中进行讨论,从图像史的角度阐明了其艺术理论贡献。基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梅洛-庞蒂批判了马尔罗的艺术“对抗”“征服”或“否定”现实的思想,也对马尔罗站在历史之外理解艺术历史的思想进行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人与世界难以真正断裂开来,人的在世存在这一既定事实决定了艺术家与现实之间始终是一种知觉意义上的感性联系。
蓝江论坛发言的题目为《新唯物主义及其奇点政治的可能性》,他从一场艺术展览事件引入对新唯物主义的探索。新唯物主义作为新近的西方思潮,主要关涉对物的存在的反思。新唯物主义研究路径多元,主要包括以甘丹·梅亚苏与格拉厄姆·哈曼为主的思辨实在论,凯伦·巴拉德为核心的行动实在论,珍妮·本内特为代表的生命唯物主义,以及托马斯·内尔的运动实在论。蓝江追根溯源,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物的理解出发,在诸位理论家的争鸣中,反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局限,主张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方法,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通过对具体的历史分析来思考物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呈现出来。
主讲人: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
在评议与讨论环节,李洋从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持存出发,指出艺术品在物理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如何参与到艺术品的再次生成,其中潜藏对传统图像史与艺术史的理解边界的拓展。王大桥认为新唯物主义思潮除了彰显欧陆理论的激进锋芒以外,同时启发艺术理论、美学理论与政治学等学科之间的跨领域互动。兰州大学文学院刘文江教授从神话学复兴的角度,强调哈曼的万物理论对历史主义的图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欣副教授以拉图尔与巴拉德唯物主义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不同旨趣,与蓝江深入讨论了“行动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差异所在。兰州大学文学院乔雪认为新唯物主义对我们思考文化多样性,以及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性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理论框架。郭茂全在总结发言中提出,蓝江对新唯物主义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物质在保留与改变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出独特的历史感,对艺术品的生产至关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以《消失的影像:重思数字电影的数字性》为题进行论坛发言,从鲍德里亚“真实的消失”与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出发探讨数字影像时代中的消失效应。通过对数字人类学的溯源,姜宇辉提出数字将真实而流动的世界切割为可编码的计算单位,生成了自我相似、自我循环、自我指涉的抽象符号体系。计算主义带来了具身性感知的消失,姜宇辉以数字电影为例剖析虚拟影像与真实感知世界的融合关系,反思数字影像与触感的连结如何指向世界之真实。在绝对被动与相对主动之外,姜宇辉提出了对数字技术的第三种抵抗方案,不同于宕机、故障、非连续性等内在批判,第三种批判以绝对否定和分离的姿态探求挣脱计算主义的可能性进路。
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
在评议与讨论环节,李洋提出从人文主义与主体感知的维度反思数字技术,与数字图像的物质主义路径遥相呼应。就数字技术的抵抗方案问题,李洋与姜宇辉展开对话,溯源了从数字到数码的技术演进脉络,提出布朗运动中的随机性构成了抵抗标准化数字秩序的另一重可能性。蓝江从数字时代的生命与主体性问题出发,赋予生命以规范化数据秩序之外的偶然性,不可预测的无限性、随机性与否定性生命蕴含了逃逸的潜能。刘文江认为数字时代的消失问题构成当代社会中现实与理论的双重危机,讲座承接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中灵晕消失的相关思考,以极具批判性的视角为如何对抗数字宇宙的问题提供了深刻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教授以《福柯认知理论中的视觉表征》为论坛发言主题,探讨福柯对视觉机制的怀疑与反思。现象学和结构主义是福柯的重要思想资源,但其先验性却为福柯所批判。福柯的考古学力图揭示思维模式中潜在的历史语境和结构,动摇个人对自身思维模式的确信。在古典知识型的支配下,能指与所指基于相似性连接在一起,而现代知识型则打破词与物的连接,使语言成为在自身内部运作的纯粹表征。从古典知识型的视觉到现代知识型的视觉,李科林提出绘画不再通过表现性的图像符号引导观众进入它的社会空间和精神氛围,而是令他们看到图像自身。绘画因此向自身提问,释放自身的内在可能性。形式与质料的背离加重了物本身的负担,图像的意义也陷入了不确定的状态。
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教授
在评议与讨论环节,蓝江提出福柯关于《宫娥》的讨论在《词与物》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该作品与其名称的变化揭示出物与其知识型的演变,也为打开对福柯的理解提供钥匙。姜宇辉关注现代知识型对物性的揭示,现代绘画发端于对物性的重新发现,这种物性不仅指向实在物质,还与剧场性相关。李洋将讲座内容与马尔罗的“艺术反抗时间”相联系,强调要从模仿论之外的图像自主性角度理解图像本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教授强调讲座议题的重要性,这些议题在不同路线中被不断回应,相关概念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王大桥认为福柯的视觉表征思想既反思了基于视觉及其隐喻的认识论,也构筑起一种以话语权力为核心的表征理论,孕育出非表征和反表征的思想。
主持人: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郭茂全教授、刘文江教授
与谈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亚洲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青年研究员谭勇、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欣副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乔雪老师、兰州大学文学院漆飞老师
论坛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郭茂全教授和刘文江教授主持。现场交流气氛热烈,讲座相关问题的讨论引发在场师生的强烈反响。王大桥对此次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本次活动学术视野宏阔,涉及的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前沿理论话语众多,兼具思想深度与当代感,为美学研究扩展了新的学术生长点。
( 兰州大学文学院冯乐群、杨佳锦、刘洋/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