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蕴含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揭示了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范式,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面向“十五五”时期,它对于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经常相生相伴。人文经济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中“经世济民”“敬德保民”等传统思想绵延传承、历久弥新。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注重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回溯“以文化人”的价值本源,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经济规律互动融合,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范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我们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不仅需要物质资本积累,更需要精神文化滋养。人文经济学建立了“人文—经济”交融激荡的共生逻辑,既打破了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见物不见人”的桎梏,反对将人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又超越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经验局限,不作脱离物质基础的抽象人文空谈,而是通过民生实践使人文价值内化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
  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意蕴集中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坚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人民立场的生动表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时代诠释。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且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文化兴盛激活发展动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统一,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使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仍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以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首先,以文化基因优化市场规则。将“义利相兼”“诚信为本”“惟实励新”等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助力实体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业态融合,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增长。其次,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发展。破除“GDP至上”的单一评价惯性,构建涵盖创新能力、生态质量、民生福祉、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注入人文关怀,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再次,以人文精神助推改革创新。将人文精神融入科技创新治理全过程,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建立伦理道德审查机制,防止技术异化风险。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使文化创造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最后,以制度变革促进文化繁荣。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优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破解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田粉红(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