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变得尤为重要。这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行动。全球文明的多元化决定了国际传播不能只停留在信息传播层面,而要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刻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我国推进文化对外传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艺作品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共情力,已超越了传统美学的范畴,承担着阐释中国发展道路、传播民族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责任。艺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讲故事”建立情感纽带,到“建符号”形成更深入的价值认同感,这一过程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向全球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社会了解并认可中国方案的关键途径。
价值阐释与认同建构
不同文明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创作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展现文化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承载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文艺创作具有情感的感染力和审美的普遍性,能够突破语言和意识形态的障碍,成为一种柔性的传播形态。
文艺创作凭借多样化的呈现手段,将抽象的思想理念、道德规约与文明体系淬炼成可感可触的具象图景,让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受众皆能共情共鸣、心领神会。因此,文艺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呈现,而是一场深度的价值对话,以审美为桥,让国际社会在情感共鸣中读懂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根基与实践征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彼此认同的精神基石。从古至今,华夏艺术一直踊跃参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了瓷器、丝绸等商品,还传递了“和平协作、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敦煌壁画见证了多元文明的融合,在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中国艺术始终坚持兼容并蓄的心态,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华夏风韵。这种风韵背后藏着中华文明特有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审美取向,所以,艺术传播不只是文化展示,更是一种价值对话和认同构建的方式。价值阐释呈现出不同层次,基础层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像书法里彰显的韵律,山水画营造出的意境之美;更深层次是通过艺术形式传达背后的宇宙观念、天下观等哲学思想。
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
从“讲故事”到“建符号”,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情感上的共鸣,而是着力达成价值观层面的理解与认同。“讲故事”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方式,通过选取具有普遍价值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搭建情节框架进而引发情感共鸣,能有效拉近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广泛认同和关注。近年来,一些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得益于设计精彩的故事,更关键的是传播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刘慈欣《三体》以硬核科幻为载体,在探讨宇宙文明存续的终极命题中,暗含“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被译为30余种语言风靡全球;影片《流浪地球》通过刻画集体主义精神,生动地阐释了“同舟共济”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山海情》借助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以民为本”和“艰苦奋斗”的价值取向,这些优秀作品成功地实现了从单纯讲故事到深入传递价值观的质变。
故事的分散与短暂性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只依靠“讲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持续的价值引领,“建符号”环节至关重要。符号作为高度浓缩的价值承载物,能在跨文化传播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认知,就像北京奥运会的“水墨画卷”、冬奥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的现代化转变,这些符号之所以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们除了有形式上的美感,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当前,构建一套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价值符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中国的文化符号体系应突出“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的精神。我们既要对书法艺术、京剧表演、瓷器制作等传统符号进行提炼和转化,又要利用新技术进行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以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形象与概念。
价值引领与话语构建
文艺传播能够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不同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的使命是实现价值引领和话语构建。文艺创作是民族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国家发展理念的生动表达。新时代,文艺要承担起展现中华形象、阐释中国方案、传播中国价值的重要责任。这一使命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演绎上。借助文艺作品的生动表演形式和强大感染力,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卓越成果,以此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文艺创作还担负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持的重要使命,通过作品传达“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等观念,引领国际受众在审美感受中体悟中国方案背后的价值指引。
因此,在文艺创作的国际传播中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化自信和价值定力,要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导致的价值观淡化或者歪曲,文艺创作者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内涵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中国价值常被以西方标准衡量评判,误解曲解时常发生。文化差异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我国文化价值传播造成一定的困难与阻碍。要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培育一批既懂中华文化内涵,又熟悉国际传播规则的专业人员。技术赋能是保障,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平台,通过短视频、AI技术、VR等大幅提高艺术传播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构建中国符号体系是根本,既要对传统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又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价值符号体系。促进多方合作是关键,政府部门、学术界、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积极设定全球性议题是重要举措,围绕人类共同关心的和平、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艺术创作,在回应全球关注的同时凸显中国特色价值观。
从“讲故事”到“建符号”,标志着中国文艺国际传播进入一个更为深层的阶段。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为传播策略的升级,更意味着中国艺术正逐步从情感层面的沟通走向价值层面的认同;从单向的文化输出转向具有引领意义的文明对话。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格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中国文艺研究要承担起文化使命,通过符号建构、技术融合和话语创新提升传播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叙事中掌握主动权,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