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记者张清俐)11月20日,2025泰山智库论坛在济南举行。论坛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新时代背景下面向“十五五”时期,国家治理体系与区域发展路径的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提出,面向“十五五”及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国的新科技形成了新产业,加快造富速度。同时,科技越发展,就越需要建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因此,必须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优化分配与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系统性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与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阶梯式推进、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长期进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整体性命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袁红英认为,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治理现代化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与法治保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厚植动能、明确方向。从区域层面看,地方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治理经验、制度成果、改革模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夯实新的实践基础和基层智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治理的难题,让制度创新成为驱动治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以协同的思维提升发展的整体效能,让区域联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以人民的期待引领治理的方向,让高质量发展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迈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魏艳菊表示,论坛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是学术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东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基本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和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面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在分析城市发展转型时提出,我国城市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他认为,在城镇化率接近70%、人口结构变化与发展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必须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扎实推进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目标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并以城市更新为核心抓手,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向“系统性治理”升级。
  针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挑战,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贾海彦表示,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水平虽持续提升,但仍滞后于老龄化进程,且区域间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差异。她建议,实施差异化区域战略,加强系统统筹与区域协同,完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在区域环境治理层面,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新峰发现,各城市在面对中央统一的减污降碳要求时,会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不同“转译机制”形成多样化政策工具组合,这一发现对理解中国治理体系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具有重要启示。
  围绕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凡胜认为,以数字技术赋能政府转型将助益资源分配方式的变革。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促进行政流程的数智化,通过AI赋能行政审批与资源分配,以保障程序公正;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促进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提升治理透明度,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办。
【编辑:刘娟(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