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丁·雅克:解读“中国之治”的全球意义与独特优势

2025-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曾出版多部著作,探讨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衰落。近日,马丁·雅克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专访,围绕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西方关系等话题畅叙深谈。马丁·雅克认为,西方国家必须承认,当今中国的转型是了不起的过程。
  “中国之治”是一种规范性的治理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大国。对于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表现,您有着怎样的见解?
  马丁·雅克:显然,这十年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具体取决于我们关注的领域。我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回想2012年,当时中国(崛起)在世界范围内本质上还被视为一种经济现象,并未在政治、社会、文化认同等更广泛层面被过多关注。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其存在、发声和(国际)参与都实现了非凡的增长。在倡议方面,习近平主席最早提出的举措之一就是“一带一路”倡议。这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极为重要的一项倡议,我认为它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因为它已成为团结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与西方相比,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您认为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马丁·雅克:我认为中国的政治领导力与西方的领导力有很大不同。中国民众对领导人的期望也与西方存在差异。而且我认为这不仅限于近期,从更漫长的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如此。中国的治理核心是制定清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规划,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对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采取了非常明确的针对性策略。这与西方的模式截然不同。西方的模式本质上受选举周期主导——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是赢得选举、获得连任。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倾向于采取短期措施,在各类议题上寻求民众支持,进而使得政治更多成为一种短期博弈。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对比。在中国,领导人成就通过实际成果来衡量。但遗憾的是,西方领导人更多依赖言辞、演讲和短期吸引力。两者差异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擘画新蓝图、部署新举措,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有着清晰的认知,而西方国家对于自己的未来之路往往缺乏明确规划,其政策常常被市场或其他因素主导。对此您如何评价?
  马丁·雅克: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没有长期规划的概念。虽然历史上有过一些有限的例子,但总体而言,西方没有五年规划这类制度,他们根本不会这样思考,也不相信提前规划的必要性。部分原因是西方国家的政府权力相对薄弱——五年规划本质上是国家层面的规划,是政府代表社会制定的国家发展计划。而在西方,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私营部门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们不受政府管控,独立于政府之外。这就导致西方在投资规模、发展走向等方面缺乏可预测性。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对比。
  “中国的崛起不是狭义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对此您如何评价?
  马丁·雅克:中国确实以非凡的速度达到了如今的发展水平,用时之短令人瞩目。如果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算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就从一个非常落后的经济体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些关键领域,我认为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认为这要归功于中国制度。中国已经证明自己能够实现35年来非常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即便现在增速放缓,仍保持在5%左右,是美国等国家的两倍多。因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表现堪称非凡。我认为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它的表现超越了西方——西方已无法与中国竞争。而且我预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从最新数据、发展动态和发明创新来看,中国在众多领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现在的一大挑战是人工智能,但在制造业的许多其他领域,甚至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在部分方面已与美国持平,正如我所说,有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广受国际社会好评。近年来,中国也采取了多项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对此您有何看法?
  马丁·雅克:我认为这或许是中国最伟大的成就。要知道,中国脱贫人口达8亿之多,而且越到后期难度越大。中国地域辽阔,要覆盖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民众,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成本。但中国最终实现了目标,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推出如此有组织、全面的扶贫战略。近期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尝试过这样的举措,在那些国家,扶贫往往是次要议题,而中国却将其列为重中之重,这一点意义非凡。西方对贫困的看法通常是“这是个人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而中国的态度完全不同——贫困是环境、经济结构性问题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个人难以独自摆脱困境,国家需要出手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政策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帮助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书中提出,21世纪,西方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崛起不仅将改变全球格局,还将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世界。可否请您详细阐述这一观点?
  马丁·雅克: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狭义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直到大约十年前,它在西方被认为是狭义的,但随后中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事务等的不同领域,展开了翅膀。很明显,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更是一个政治大国、外交大国、文化大国等。如今,这已成为人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事实是,在我自己的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引起媒体广泛讨论,而且到目前为止,媒体对中国产品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且理性的,认为它们性价比高、技术先进、做工精良等。因此,与10年或20年前相比,中国已从西方民众生活的“外部存在”转变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商品、中国理念、中国学生、中国电影、中国汽车等无处不在。这显然在改变人们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刚才提到中国是文化大国。您曾言,在中国,文化的力量远比武装力量和军事实力重要;但在西方国家,武装力量和军事实力被视为“现代大国核心”。这是否与西方的殖民心态有关?请您谈谈这一点。
  马丁·雅克:西方传统中,武力和军事力量的使用确实比中国更为突出和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记住,英国、法国等国家从18世纪末到1945年殖民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军事力量。因此,当西欧国家庆祝其军事力量时,背景是漫长的殖民历史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未发动过任何战争。相比之下,美国曾经发动了多次战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吸引力和处事方式从根本上更侧重于文化,而非依赖武力或军事力量。
  中国“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您有何看法?
  马丁·雅克: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以来,中国面临的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在此之前,美国和中国总体上保持着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此后,中国不得不在贸易、从美国采购芯片等方面应对美国针对其经济发展的实际阻力。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发展的难度。但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表明中国处理得相当好——中国大幅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这削弱了美国通过贸易手段遏制中国的潜在能力。西方(尤其是美国)想要阻止中国的发展,这使得中国的治理和经济规划等面临更大困难,因为中国必须应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挑战,但中国做得很好,依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如何看待中国为摆脱全球困境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美国和欧洲国家也提出了一些计划,但事实上,这些计划大多遭遇了挫折,而中国的倡议却行之有效。您认为,中国智慧对其他国家具有哪些启示?
  马丁·雅克:我认为这些倡议非常有意义。它们旨在聚焦全球范围内四大至关重要的议题。其中有两项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更面向发展中国家而非西方,但对西方国家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中国政府提出这些倡议是非常明智的举措。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可以提出主张,但这些主张是否能产生实际影响?它们仅仅是空洞的言辞,是随风而逝的承诺吗?在我看来,西方政策(尤其是美国政策)与中国政策之间最大的对比之一是:中国说到做到。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这正是中国如此有效、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而在西方,坦白说,无论特朗普说什么,你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因为他总是改变主意——刚说完一件事,几分钟后就会反悔。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了西方的问题:只注重言辞,不注重行动。因此,西方的政策不关注落实,也不关注最终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展望未来,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
  马丁·雅克:我认为,随着中国日益繁荣,在多个行业具备影响力,中国越来越关注如何在社会中培育更好的心态、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既帮扶贫困人口,也关爱他人。比如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支出大幅增加,中国企业在生物技术等创新领域的效率也显著提升。我们现在看到、未来还会继续见证的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全新面貌——一个更具关怀精神、更负责任、更积极回应需求的社会。这一点非常明确。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非凡成就,相对西方表现得更为出色。再比如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早期曾被西方指责行动迟缓、做得不够,但现在这种说法已完全站不住脚。中国如今是绿色技术的领导者,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为全球利益采取行动,这是中国理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如今中国肩负着全球责任。这意味着中国意识到,凭借自身当前的实力,作为全球领导者,有责任在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30年、20年前甚至10年前,中国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但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且这种引领作用还会不断增强。
  记者:白乐  摄像:卢智宇  编导:冯馨慧  后期:张冬冬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