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功名实现志向与抱负,不能不读书。书读多了,寒窗苦读的苦往往会化作追求智慧与真理的乐。传统的文人意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需以饱读诗书为底色,方能感悟其妙处与深度。读书就此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茂林修竹中焚香展卷者有之,在颓墙破窗下借萤烛之光苦读者有之。内中酸甜苦辣虽只能自己品鉴,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早已道尽读书益处。吴尚之撰著的《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一书,用质朴的语言呈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80个读书佳话。

总结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以讹传讹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如何在精准还原史实的基础上,还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是古往今来一代代文人始终追求的境界。该书作者从《二十四史》、文人文集与笔记等65种典籍文献中爬梳,对每个读书故事的源头进行了精细的文献考证,力求准确性。如“悬梁刺股”的故事虽早已家喻户晓,但主人公是谁、动机为何、背后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却鲜能为众人随口说出。书中用了短短两页篇幅,援引《太平御览》《战国策》等资料,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故事的细节。关于扬雄好学的故事,则不仅有《汉书》《新论》等史料典籍作为支撑,更选用扬雄自己的诸多作品,既立体化呈现了扬雄读书治学的形象,又向读者介绍了扬雄的思想和成就。每个故事皆如此道来,文史学者也好、总角孩童也罢,读之皆能乐在其中。
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长期积累,实难做到。读完该书,不禁感叹,书中为我们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读书治学的喜怒哀乐,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读书治学的艰辛之路!
在严谨考据与生动讲述之上,该书最能激发人灵魂共鸣之处在于:字里行间传递的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作者在序言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先贤身上体现的八项读书精神:修身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志存高远、笃志好学的精神,勤奋刻苦、心无旁骛的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而好学、博览群书的精神,手不释卷、惜时如金的精神,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的精神,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其中,以修身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居首,正契合了中国“百行以德为首”的理念。书中的“江泌追月”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江泌除了追着月光读书为人津津乐道之外,还重视仁义孝行,真正提高了读书境界,为后世景仰,其勤奋刻苦、心无旁骛的精神令人动容。凡读书之人,谁不愿享受“携书一束,琴一张,酒一壶,竹床、石鼎,僦二松之下而居之,日读所携书”之乐?但偏偏“少家贫”,不得不忍受严寒酷暑、历经磨难。这正契合了中国古代多数人的读书历程,如倪宽带经而锄、陈平忍辱苦读、葛洪“躬自伐薪以贸纸笔”、朱买臣“担束薪,行且诵书”,最终学有所成,并用所读所学造福后世。作者在讲述他们的读书故事时,并未以说教的口吻强调这些精神,却能令读者在掩卷之后,深刻感知这种精神主线贯穿始终,难能可贵。再结合每个故事中古典意蕴浓郁的水墨画风插图,翻阅书页,似乎也能随之穿越时空,沉浸到卷帙浩繁、一灯如豆的传统读书氛围中。在阅读目的日益功利、碎片化信息层出不穷的今天,读完这些故事,实难不被古人的读书精神感染。
文人家国情怀的传承
读书精神之上,便是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国古代士人读书,绝不仅仅停留在谋求功名或陶冶性情的层次上。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最终目的是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因此,中国的传统士人,不仅是文士、儒士,更是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天下士”。而这种理想的实现,皆需读书。自然,并非人人皆能在读书之初就能达到如此境界。因此,为什么要读书,是时至今日都在不断被讨论的问题。
读书何为?书中“许衡问读”的故事给出了答案。在许衡提出“读书何为”的问题时,其师给予的解释是“取科第耳!”许衡反问道“如斯而已乎?”为了寻求答案,许衡耕读不辍,契合了朱子“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思想。虽出仕为官,却不忘治学,自省自思,终在儒学和历法领域亦有所成。正如作者感叹,“或许开始读书时,目的性、功利性比较强,到后来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至此,读书就进入另一种境界,有了超脱自我价值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有了心怀天下苍生、“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翻阅书中所载历代读书故事,能够深刻感知到,从开卷有益到手不释卷,再到成为不同领域的名家,既是知识的累积过程,更是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塑造过程。
一本书,不同的读者读之,体会并不相同。该书亦然,有人被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感染,有人为“达则兼济天下”的鸿鹄壮志所勉励;有人沉浸于古人读书的情调与氛围之中,有人则感叹古人读书求知的不易。现代社会,想入手一本好书并不难,在通勤地铁的狭小空间中也好,在“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的精致书屋也罢,都能轻易享受读书的乐趣。每每翻开一本新书,或许不再有所求,而仅是“以中有足乐者”。所谓开卷有益,正如作者所言,“书痴”越来越多,书香社会的建设就大有希望。
(作者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