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25-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总结运用历史经验,立足我国宗教工作实际,强化系统观念,加强体制规范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当前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成绩经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的宗教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宗教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鲜明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完善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推动新时代宗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才能促进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我们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等重大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好新时代的宗教工作,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发扬优良传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在政治上自觉认同、在文化上自觉融合、在社会上自觉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成为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和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这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原则和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加强思想引领,加强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建设,提升文化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阐释;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只有始终扎根中华大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我国各宗教才能健康传承。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浸润宗教的过程。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不同宗教的演进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使外来宗教中国化有了厚实的落地平台,为不同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对话、沟通、融合的途径和文化土壤。因此,要植根中华五千年文明,推动我国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强化系统观念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新时代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逻辑表明,必须立足我国宗教工作实际,强化系统观念,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为举措,不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路子,加强体制规范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强化系统观念,加强体制规范的系统建设。宗教工作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要把握好涉及宗教工作的重大关系,从政治高度思考和推进宗教工作在和谐稳定中创新发展。坚持以“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关键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加强“导”的体系建设,例如思想层面的政治体系建设、政策阐释层面的宣传体系建设、价值观层面的文化引领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层面的宗教治理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层面的宗教工作“三支队伍”的人才体系建设等系统的体制规范建设,形成有效内在贯通系统,才能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二是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综合治理。宗教治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从社会事务的角度而言,宗教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有信仰群体、有宗教组织、有宗教经济支撑、有信仰活动场所,有深厚的社会发展基础和独特的管理体系。就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主体而言,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关键。做好宗教人才培养工作,以人才培养强化宗教中国化之本,这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立身之本。对于宗教界人才培养工作,各宗教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培养人才机制,有的还有相对成熟的院校教育系统,有自己的办学经验和模式。激发宗教界主动作为、自我变革,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至关重要。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在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以人才培养强化宗教中国化之本。

  三是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宗教工作部门和爱国宗教团体是宗教中国化的直接落实者。当前,基层宗教治理体系仍然是治理的弱项。应该着力完善基层社区和乡村宗教治理体系,夯实社区和乡村宗教治理基础,探索基层宗教治理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守正创新,总结经验,创新载体方式,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实践。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依法治理宗教事务,是正确处理宗教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严格执法,切实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四是强化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完善基层工作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处理宗教问题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导”为根本指向,“因教施策”与树典型、交流经验并举,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阐释,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加强宗教工作的“三支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深化战略性、基础性、现实性问题研究,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形成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合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王志强(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