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4—16日,首届边疆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蒙自市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边疆地区正从地理边缘加速转变为国际传播的前沿与支点,不仅是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界面。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系统认识边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功能与价值,推动边疆从“外围议题”转向“中国叙事的核心场域”。同时,要以数智技术变革为契机,深化边疆国际传播理论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立场、边疆经验与全球视野的学术体系。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杨新刚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体现了全国学术界对边疆议题的共同关切和责任担当,也展示了边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需以学术为基、创新为要、协同为径,深耕民族文化与开放实践,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培育复合型传播人才,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研究体系。
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刘卫东表示,边疆国际传播的学术使命在于以“边疆”重构中国传播学的地理想象,构建跨区域的研究共同体,推动跨语种、跨媒介、跨边界的方法融合,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边疆,以边疆智慧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以更加系统的学术视野与实践意识,关注“边疆”这一独特的国际传播空间。
红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安镇宙认为,边疆既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后方保障,也是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既能开展线上远距传播,也能进行线下交流互鉴;既体现国家在场,又展现民间智慧;既遵循普遍规律,也体现地域特性。边疆国际传播既是研究的议题和选题,也是研究的取向和方法,更是今后应凝聚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汇聚学术共识,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马娟认为,边疆地区的国际传播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对外信息传递,而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文化认同建构、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央民族大学将与各方携手,为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期刊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索边疆地区面向周边国家开展国际传播的战略价值与实践基础,研讨新时代边疆国际传播的理论深化、实践转化与效能提升。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红河学院主办,红河学院新闻传媒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