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美学精神研究

——访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蔡萍

2025-1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中华美学精神”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中华美学精神重要内容的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及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也进入了纵深研究阶段。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蔡萍十余年来深耕中华美学研究,其专著《“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于202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这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深入研究中国美学史观的理论专著。围绕该著作所体现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等内容,蔡萍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构建本土美学史观 

  中国社会科学网:随着中华文化的全面崛起,当前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您研究的“儒道互补”美学史观这一主题是如何开展的?

  蔡萍:百年来中国美学学人孜孜以求一直在突破“西方美学在中国”的学术藩篱,希望构建本土化的中国美学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美学史著作相继出版。这一研究主题是我跟随我的导师们长期学习和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美学大厦的结果。1999年我成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跟随栾栋、王磊和刘恒健三位先生学习美学。当时就对中国美学思想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中国上古神话与审美意识发生》。我通过细读《山海经》探讨了中华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特征,从此走上了研究中华美学特质的道路。2013年我跟随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先生攻读美学思想史方向的博士学位。次年我在导师指导下提出这一命题并开始进行研究。论文预答辩和答辩时我的论文得到著名美学研究学者薛富兴先生、刘成纪先生、张永清先生、牛宏宝先生等专家的肯定,激发了我修改完善论文继续深入研究的信心。2023年本书出版,比博士论文增加了一倍篇幅,达到30余万字。目前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美学史观的研究相对不足。“儒道互补”美学史观作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恩师一字之改打开研究新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李泽厚是著名的美学理论家,且是成就卓著的美学史家。您的著作主要研究李泽厚所提出的“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和之前学界对于李泽厚思想研究相较,您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创新点?

  蔡萍:我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李泽厚最早提出“儒道互补”命题,并提出了“‘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的重要观点。“儒道互补”命题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李泽厚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建构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学界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也极少给予明确阐发。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可以算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其实最初我只关注到李泽厚的“儒道互补”美学观,而导师提醒我“儒道互补”实际上是美学史观,这样研究更聚焦。我的选题困惑一下豁然开朗!正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才进一步打开研究局面,进行了其他具体观点的创新,如“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极其丰富的独特内涵、“儒道互补”在李泽厚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阐释困境等。所以我很感恩我的导师王德胜先生!

  构建本土美学史观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中,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您的著作在学界得到了怎样的反响?

  蔡萍:本书认为“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华美学自信而建构的重要美学理论成果。从此前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中各位专家的评语和本书出版后学者写的书评看,他们都认同这一观点,并在此意义上认为本书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理论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大家——李泽厚思想研究拓宽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视角;二是构建了中华本土美学史观,深化了中华美学精神研究;三是通过对“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分析与反思开启了建构多元的世界美学史观的探索,为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总之,以上美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们肯定了本书是研究中国美学史观的重要理论著作。我也会继续深入探索中华美学精神文明基因和文化密码,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清俐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