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愈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美学应运而生,它作为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系统性保护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动力,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智慧
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审美观念,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生态审美智慧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为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给予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相互作用关系,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道法可循,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中便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强调了万物众生本性上的平等,展现了佛教的审美视角和生命关怀,打破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态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由此可见,中国的生态美学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哲学和智慧结晶,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代,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是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本源,它也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展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广泛运用到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之中。
二、生态美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表达与感知体验
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在追求美观和实用性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融入生态美学思想,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建筑被赋予了超越传统功能性的意义,生态美学不仅关注设计的审美价值,更强调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求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人们一个诗意栖居地。场所精神的塑造,自然景观的融合、节能环保材料的选用以及人与环境的交融互动是生态美学思想融入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主要表达方式,以期共同创造出美观、宜居、绿色的空间环境。
塑造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强调建筑和环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它们还承载着特定的历史、精神、情感和文化价值。场所精神的保护和延续是维护和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路径,在城市建筑及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时与人的需求、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场所等外部条件相匹配,让每一个空间场景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建筑环境叙事,传达地方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深刻涵义,赋予空间鲜活的气质,让每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和意义,使人与环境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融入历史元素、文化符号以及地域特色,进一步赋予空间独特的气质和意义,使人们增强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城市中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通过再现场所精神记录工业历史、工业文明和劳动精神,从而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融合空间尺度。空间尺度是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感受。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尺度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量,更是一个心理量。它需要通过比例、尺寸、材料、色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营造,使人们在空间中感到舒适、和谐。空间尺度对人的心理感受具有重要影响,宽敞的空间使人感到自由、开阔,适用于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等;而紧凑的空间则能营造出温馨、亲切的氛围,常用于住宅和私人办公空间;高挑的空间显得庄重、神圣,适用于礼堂、剧院等。同时,建筑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其空间尺度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城市中心区,建筑的体量和高度需要与周围的建筑和街道空间相呼应;在自然风景区,建筑则应尽量融入自然景观,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空间尺度设计,可以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提升整体环境的美感和舒适度。
构筑环境功能。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原则强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环境。“可行”指空间布局、道路延展合理,有较好的可达性,也能让使用者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空间和景致,在不同的位置能够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可望”则强调景观的视觉美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例如:庭院中的花窗、雕栏、拱门,通过透景让视线得以延伸;“可游”旨在为人们提供层次丰富的空间和体验,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元素相互配合,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可居”则是要确保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
营造绿色生态。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工艺的应用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充分考虑材料的可回收和再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材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如轻质、高强、防水、保温、隔热等,还具备改善室内环境的功能,如抗菌、调温、调湿等。典型的应用包括广泛使用绿色屋顶技术,这类设计不仅能够覆盖更多的绿化率,还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地表温度,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立体绿化系统则通过垂直绿化布置,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丰富的生态场所,营造“城市绿肺”、增强“海绵效应”。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还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美感,成为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情感表达。生态美学强调的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更是情感与心灵的共鸣。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生态美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更为广泛,其核心在于通过自然与科技的融合,强化人与环境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连接。在交互式建筑环境中,空间形态通过多模态生物传感器(包括面部表情识别、脑电波监测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协同作用,实时捕捉用户的情感波动,动态调整空间形态与氛围,让建筑空间形式随人的情感互动产生变化,形成个性化的叙事路径,每个用户的移动轨迹被转化为独特的叙事线索,空间序列根据实时情感状态进行拓扑重构,让每位使用者都能在自由流动的空间中创造独特的情感记忆,此时建筑环境已超越功能容器角色,成为具有情感智能的“生命体”。在智慧家居系统中,通过自然声音、光线、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为使用者提供沉浸式的自然体验,营造出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便利需求,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态美学通过技术艺术化与艺术技术化,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引导人们从审美体验走向生态自觉,最终实现“生命共感”的精神升华。
生态美学不仅是一种美学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态哲学。它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现代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建筑设计向可持续、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使建筑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容器,而是能够感知人类情感并与其产生共鸣的“生命体”。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美学将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作者:熊威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郑革委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