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力

2025-1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刘婧萱)11月15日,陕西社会科学界2025年主场学术活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顾玉才,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红霞,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原司长岳志勇,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袁一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主持开幕式。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实验室已成为促进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袁一芳在致辞中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依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与国情数智化实验室等平台,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方面所作的探索。实验室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遗产与国情数据,开发建设数据采集工具、数据存储工具、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发布工具、数据长期保存工具等通用性实验平台,将学科问题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相结合、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思辨与计算相结合,提升人文社科数据资源的智慧化层次和共享利用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聚焦哲学社会科学知识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自然科学控制变量、调节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引进、运用新兴科学技术,探索、创新实验研究方法等新型研究方法,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科学普及工作。高红霞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对推动社科研究范式转型、服务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聚焦实验室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契合当前社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与现实需求。陕西省社科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支持跨学科、跨机构协同创新,共同促进陕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院长甘晖在视频致辞中提出,在当前研究方法深刻变革、学科边界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兴起,是技术驱动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研究范式从“书斋型”走向“循证型”、“阐释型”走向“建构型”的重要载体。
  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为,武汉大学教育部文科实验室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副主任黄先锋,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历史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耿国华,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李大伟等专家围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三维测绘技术进展及在文物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数字敦煌建设、丝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主题进行分享。在平行论坛环节,参会人员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人文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分组展开了学术交流。
  此次研讨会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陕西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遗产与国情数智化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承办,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协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及行业一线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