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陈雅静)11月12日,首届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外语学科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蓝图精心谋篇的关键节点,外语学科正积极探寻新的发展契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雁云表示,要以高质量党建为“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为外语学科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通过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凝聚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外语学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突破。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认为,近年来,党建与外语学科融合发展日渐紧密,学术界积极探索党建与外语教学、科研活动的深度融合模式,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党建引领学科发展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薛海霞介绍,通过优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前沿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束缚。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体师生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推动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实现突破。
人工智能推动未来的教育模式向着智能化、创新化方向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提出,数字虚拟教师有望成为未来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应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进行合作学习,而教师角色则转变为定位教学方向、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启发引导学生。这对于未来外语学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