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为新时代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利用指明了清晰路径。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与发展根基,在当代城市建设中愈发重要,正以多元形态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文化+”不仅为城市注入独特的精神气质,更催生出文创产业、研学旅游、数字文博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守护文明根脉的同时,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铸就城市独特标识
城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结晶,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空间维度看,每座城市都在千百年的时光洗礼和时空沉淀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形态和遗存,既包含老建筑、老街区、老厂房等物质性文化遗产,也涵盖传统节庆、祭祀礼仪等制度性文化遗产,还囊括传统技艺、神话传说等习俗性文化基因,多元文化元素交织共生,共同形成城市独有的文化定位和形貌特色,并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和品牌的核心要素。北京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以恢宏的建筑形制展现了古代皇家文化的厚重,更赋予这座城市雄浑大气的独特气质;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以及绵密婉约的苏绣昆曲,共同汇集形成温婉细腻的江南文化。种种城市文化遗产,既是承载历史辉煌的闪耀名片,也是向世界传播的最好载体,更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抓手。从精神层面看,历史文化是居民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先辈的智慧结晶、价值追求与奋斗足迹,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当人们漫步于承载历史记忆的街巷、参与传统民俗活动时,会对家乡自发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基于历史文化形成的精神共鸣,不断强化着居民的认同感与向心力,凝聚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城市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联结。
激活城市价值潜能
历史文化并非城市的点缀或附属,而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科学保护与创新利用,历史文化能在经济发展、风貌塑造、人文提升等领域释放多元价值,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底蕴支撑。
破解“千城一面”,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与精神坐标。在增量扩张阶段,一些城市过度追求现代化、规模化,导致街巷肌理趋同、地域特质模糊、城市风貌雷同。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彰显特色,历史文化成为摆脱这一困境的“金钥匙”。成都宽窄巷子通过对清朝古街道进行保护性修复与改造,在保留传统川西建筑风格与街巷格局的同时,融入特色商业、民俗展示等功能,让百年古街延续文脉又焕发新活力。成都对历史文化的精细化保护与创新性利用,不仅勾勒出“老成都、慢生活”的独特气质,更让其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促进“文旅共生”,构筑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良性循环。历史文化资源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其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能形成“文化吸引游客、游客带动消费、消费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例如,天津利用海河串联起古文化街、大悲禅院、天津之眼、解放桥等历史与现代地标,打造海河文化旅游带,通过“游船+步行道+文化解说”的模式,将分散的历史资源整合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矩阵。游客在古文化街购买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泥塑等非遗产品,在五大道乘坐马车体验近代历史,既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也为天后宫修缮、非遗技艺传承提供了资金反哺,彰显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的强大势能。
强化“人文赋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与城市软实力。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增添人文色彩,让居民生活更有品质。例如,上海田子坊的石库门里弄街区,改造后汇聚了众多创意工作室、特色小店与餐饮场所,成为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艺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在这里,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动力,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历史文化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支撑,伦敦、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深厚的艺术气息,既增强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也吸引了大量全球顶尖人才与资源汇聚于此,在世界城市文化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赋能城市建设
让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需从保护、参与、传承等多方面发力,通过一系列有效路径强化效能,让文化“活”在当下、惠及公众。
筑牢保护屏障,制度先行守护文化根脉。保护是传承利用的前提,也是历史文化持续赋能城市发展的基础。需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法律法规以明确保护范围、标准与责任主体,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历史建筑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完善的保护机制能稳固历史文化本体结构,使其在城市发展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转化模式,科技与创意双轮驱动。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与审美趋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借助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更直观的形式呈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文创、影视、动漫等领域,创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城市文化产品,在丰富城市文化转化利用方式的同时,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凝聚社会共识,构建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公众参与能让文化传承利用更具群众性和持续性。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例如天津市和平区围绕文化传播组织志愿服务培训,2000多名市民志愿者免费为游客提供服务并讲解老洋楼的前世今生。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文化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规划与决策中,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公众参与可以让历史文化资源的盘活转型更贴合民众需求,能更好地发挥凝聚民众、提升生活品质等作用。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加强区域合作与文化交流互鉴,能拓宽传承利用视野与思路,实现协同发展。城市间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联合举办文化展览、共同开发跨区域文化旅游线路等,区域合作能极大改变以往城市历史文化较为封闭的空间结构与交流机制,使城市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推动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协同增效。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