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思政教育从课堂向社会、从理论向实践的重要转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神感召力。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托以“西大井1919”为代表的铁路工业遗址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构建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思政课“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构建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学体系。学院在“西大井1919”实践中,系统性打造了“情景—体验—研讨”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教学体系。一是情景创设,还原历史现场,触发情感共鸣。学院并非简单组织学生参观,而是与基地深度合作,通过情景剧《井口怒吼》艺术化还原历史事件。学生们在专业演员的引导下,亲耳聆听“工友们!帝国主义压榨我们的血汗!”的呐喊,亲身融入“打倒帝国主义!劳工万岁!”的罢工场景,以戏剧化的情景创设,将静态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富有冲击力的情感体验,有效打破时空隔阂,使学生在强烈的代入感中深切共情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二是深度体验,循迹红色地标,实现知行交融。学院教学团队精心设计以“红色足迹”为主题的探访路线,学生不再走马观花地游览,而是带着问题去探索。学生依次走访王封矿井架、反帝大罢工陈列馆、家风家训文化馆、国旗教育馆、道清铁路支线遗址等,将理论知识与实物、实景紧密相连,实现了从“知”到“行”的初步跨越。三是现场研讨,升华思想认识,促进价值内化。学院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微课堂”和“研讨会”,将感性体验迅速提升至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完成价值认同与思想内化的关键一步。例如,思政课教师以“西大井1919”的红色历史为案例,全面介绍焦作煤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从最初的自发抗争到后来的有组织斗争的过程,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阶级观和革命观。
打造协同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为确保实践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学院着力构建与基地深度合作的“课程—师资—资源”协同联动机制。一是课程精准对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学院将思政课中核心章节的教学内容与基地特色精准匹配。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与“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纪念馆”“特别能战斗精神续厅”“焦作楷模人物馆”等现场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王封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内涵与传承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将课堂搬到王封矿发电机房旧址、英雄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焦作煤矿的关怀和鼓舞,了解煤矿工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再到“红色记忆”的蝶变历程。这种“一课一地一案”的精准化设计确保实践教学不是脱离理论的“课外活动”,而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二是师资双向赋能,构建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一方面,学院派出骨干教师深入基地,负责教学主题设计、理论提炼和现场引导,确保思政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学院充分发掘基地的人力资源,聘请焦煤集团宣传部原副部长薛长明等熟悉历史的专家担任校外实践导师,负责史实讲解和细节补充,以“校内教师主导+基地专家辅助”的双师模式实现理论深度与历史厚度的优势互补,显著提升思政教学的专业水准。
实施融合互补的数字化教学。为克服时空限制,扩大优质红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学院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实践教学。一方面,建设数字化思政实践教学中心,打造“云端西大井”。学院建设高标准的数字化思政实践教学中心,基于VR虚拟仿真技术,以华为ICT智能基础设施为基座,对“西大井1919”的主要场景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和全景再现。学生佩戴VR设备即可实现“身临其境”的虚拟漫游,完成线上参观、互动答题、场景模拟等学习任务,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校内校外联动”的教学新形态。另一方面,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提升教学互动性与实效性。数字化思政实践教学中心由智慧课堂教学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区和思政文化墙三部分组成,融合常态化录播系统、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支持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可随时调用思政VR全景资源库中的素材,组织学生沉浸式研讨,使思政课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共同探索”,有效增强思政教学吸引力。
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加强对路矿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未来,学院将持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与时俱进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不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
(执笔人:罗桂生,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