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发展史表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媒介革命时代的发生,都未能改变文艺创作与理论评论之间的内部结构,它们都会随着每个时代文艺的整体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实现二者之间的稳定与平衡。当前,新大众文艺浪潮奔涌,创作生态深刻变革,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根本立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出发,深刻把握文艺评论与创作关系的本质,构建充满信任的评创联动机制,是推出更多文艺精品佳作、促进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评创联动的理论根基与
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与审美创造,文艺评论则是对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的理性审视和价值判断。二者统一于社会意识形态生产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一步阐发了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四大功能,强调文艺评论在文艺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充分揭示了评创关系的深层本质及其时代价值。
这种价值以文艺评论的独立性为前提,以引领性为旨归。以独立性为前提,就是说评论绝非创作的附庸或简单的副产品,不是对创作进行简单注释或无条件捧场,而是拥有自身话语体系、价值标准、历史脉络,并具有独立品格和引领价值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是主动“参与”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引领性为旨归,就是说评论的终极价值在于“引领”。它通过对文艺作品、现象、思潮的分析研判,揭示创作规律、洞见时代精神、辨析美丑真伪,从而为创作指明方向,为受众提升审美,为社会涵养风尚。特别是在美学、叙事、技术、市场多维剧变的当下,评论的洞察力、前瞻性和价值判断力,是帮助创作穿透迷雾、回应时代的“导航仪”。
面对新大众文艺浪潮带来的深刻变革,评创联动的现实必然性正在进一步凸显。对于评论而言,它可以纠偏过度诠释与话语空转,还可以打破象牙塔壁垒。实践反复证明,沉溺于理论套话或自我臆断的评论,必然导致“凌虚高蹈”“牵强附会”;评论若远离鲜活的生活与实践,就容易陷入“孤芳自赏”“闭门造车”的窘境,丧失对现实文艺脉动的感知力和影响力,更无法有效引领风尚。唯有扎根现场、理解创作甘苦,评论才能言之有物、切中肯綮,避免沦为自说自话的话语生产。对于创作而言,评论作为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创作者了解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更精准地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可以帮助观众选择和欣赏艺术作品,更专业地解决“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此外,评论作为连接理论和创作的纽带,还可以把理论话语“翻译”为评论语言,促使其抵达创作现场并发挥作用,又把创作成果和动态趋向提炼为理性思考,“反哺”理论建构,从而促进整个文艺事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评论与创作之间这种基于共同目标的信任与合作,是形成强大合力的基石。
评创联动的实施路径与要点举措
强化评创联动、深化评创结合,既需要在辩证统一中明确评论的独立价值与引领使命,更需要构建评创有机结合的协同新生态。
一是厚植批评精神,提升文艺评论公信力。批评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品格。必须旗帜鲜明地倡导“批评精神”,这是评创联动的灵魂所在。无论是对作品还是对思潮的评论,都应坚守实事求是原则,都必须坚持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应坚决反对“以洋为尊”“以怪为美”“以奇为能”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审美倾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标准,对艺术质量和水平敢于“真评”,而非“捧杀”或“棒杀”。应敢于亮剑发声,倡导真诚说理文风,改变“套话多、干货少;溢美多、批评少;模糊多、鲜明少”的现象,提倡简洁有力、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的评论表达,追求“说真话、讲道理”的境界,让评论具有“温度”与“锐度”并存的质感。
二是拥抱时代变革,锻造“在现场”的评论新范式。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新媒介迭代加速,深刻影响着当代文艺的创作生产和消费传播,全方位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艺术形态和创作生态。同时,也呼唤着文艺评论自身在对象、方法、传播上与时俱进,以不受时间、空间、场所限制,随时随地、时时刻刻进场在场的新形态,促进评论与创作、评论场景与时代场景的有机统一。拓展评论视野,不仅精研传统艺术门类,更需高度重视对新锐创作力量、跨界艺术实验以及网络文艺、数字艺术、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新现象的深度研究和及时评论,理解其独特的创作逻辑、传播规律与审美特质,确保评论与最活跃的创作实践同步脉动。更新评论话语体系,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突破单一学术化、理论化话语,发展既具学理深度、又能在创评演共同语境中被清晰理解的话语表达,增强在信息流中的穿透力。应建立文艺评论融合传播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专业评论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解读产品,如短视频、音频、图表、精练短评等,推动优秀评论进入创作社群、传播平台和大众视野,增强评论传播力影响力。
三是构建协同工作体系,畅通评创循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机制,是推动评创结合、评创联动制度化常态化的题中之义。应将评论深度嵌入文艺生产和传播各环节,推动评论家及早介入重点项目创作研讨、剧本论证、排演审读等环节,为创作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变评论为创作的“助推器”而非“质检员”。搭建全链条嵌入、全周期参与的评创深度互动平台,常态化举办创作与评论家研讨会、恳谈会、对谈沙龙等,鼓励评论家深入创作一线采风,推动创作者认真研究评论意见,形成“创作提出问题—评论回应问题—创作改进提升—评论持续跟进”的良性闭环。改革评价反馈机制,在文艺评奖汇演展览评审中,提升专业评论(包括基于深入现场调研的评论)的影响力权重,推动将创作团队对评论意见的吸收与转化情况,纳入评价体系或作为后续项目支持的参考。建立评论保障激励机制,切实保护评论家基于专业操守和学术规范的批评权。在遵循法律法规前提下,为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的评论家提供精神支持和必要保护,破除其不敢发声、不愿发声的顾虑,营造风清气正的批评氛围。同时,对在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中作出显著贡献的评论实践给予表彰。
四是坚持人才为本,培育扎根实践的复合型评论队伍。推动评创联动的基础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深厚、情怀真挚、勇于批评、善于对话的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应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回应时代声音,增强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的理性认识、思想清醒和行动自觉,提升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评论实践的能力,不断夯实文艺评论的理论根基。更新知识结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让评论家深入生活、深入创作现场,参与从创作构思到成品传播的全过程,提升对创作生态、技艺手法、市场反馈的感知力与洞察力。应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在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单位等建立科学的评论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唯数量、唯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突出评论的现实引导价值、专业深度、社会影响力以及在促进优秀作品涌现中的作用,激励评论家潜心钻研、敢于直言。
加强评创结合、评创联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艺发展规律上的实践要求。它绝非仅作为技术路径的局部调整,而是涉及文艺生态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唯有以坚定的批评精神为本,以健全的协同机制为骨,以开放的时代眼光为翼,以优秀的人才队伍为魂,“评创共舞”的理想图景方能化为现实,“良性互动”的活力源泉才能奔涌不息,最终凝聚起强大的合力,在时代的广袤原野上催生万千气象、锻造永世流芳的文艺精品。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