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乡愁”探索艺术乡建新路径

2025-1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艺术乡建作为一种创新实践,正从单一的美学介入向多元文化赋能转变。影视艺术凭借其综合叙事能力、大众传播属性和情感共鸣效应,逐渐成为艺术乡建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力量。据统计,2024年全国范围内以影视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案例已超过2000个,其中既有政府主导的文旅融合项目,也有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社区影像实践,更有村民自主参与的内容创作。这种“影视赋能,光影筑乡”的模式正在重塑乡村的文化生态与发展路径。

  影视艺术参与艺术乡建的核心价值在于媒介特异性,它既是记录工具,能够保存濒危的乡土文化;又是表达媒介,可以传递村民的主体声音;同时,还是传播载体,能够重构乡村的外部形象。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静态艺术形式相比,影视艺术具有更强的大众性和传播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触及更广泛的受众,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从文化研究视角看,影视艺术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同时发挥着文化档案、社会镜鉴和发展助力三重功能。

  影视艺术赋能艺术乡建的

  多元化路径

  影视艺术赋能艺术乡建的实践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在地化的探索趋势。通过对目前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梳理出影视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影视赋能,光影筑乡”的可行性,更丰富了艺术乡建的方法论体系。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乡村微短剧产业,各类乡村主题的纪录片、各省市拍摄的文旅宣传短片,以及很多影视作品中的乡村取景,都是影视艺术与艺术乡建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极具活力和传播力的路径。影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记录、表达、传播和赋能的强大工具。它在艺术乡建中可以发挥独特且多层次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系主任杨弋枢导演的电影《内沙》,以其独特的生态视角和人文关怀,为艺术乡建提供了深层次的思考维度。这部聚焦上海崇明岛有机农场的艺术电影,超越了简单的乡村景观呈现或民俗奇观展示,通过对土地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当代中国乡村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内沙》启示我们,影视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影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比如,早期火爆全国的《爸爸去哪儿》《向往的生活》等综艺,取景各地风景优美的乡村,节目爆火后,直接带动拍摄地旅游经济急速发展。还有《中国古镇》《乡村里的中国》《美丽乡村》《出山记》等纪录片,用影像深刻记录中国乡村的变迁和农民的真实生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介入。这些纪录片和综艺不仅展示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更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多元面貌,激发观众对乡村的关注和情感共鸣。

  近年来,微视频短剧的风靡为乡村文化传播注入新动力。以广东高州滩底村为代表,创造了“文化杠杆撬动乡村经济”的典范。滩底村没有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将微短剧的爆款逻辑与千年古荔、冼夫人“好心精神”等在地文化深度融合,使荔枝林变身唐朝驿站,农房小院化作影视场景,村民口述的历史成为剧本素材。这种对乡土文化的深耕,让《荔乡新梦》等108部短剧具备了直击人心的生命力。当地政府扮演了关键角色,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剧本创作与拍摄制作,打造10个特色场景拍摄基地,并提供“协拍管家”服务解决群演招募、道具租赁等难题。这种政策支持使政府从“管理员”变身“制片人”,用政策杠杆撬动了30多家机构入驻。最值得注意的是滩底村的“村民主角化”策略——村民不仅在剧中出演角色,更将自家庭院改造为取景地,通过群演收入、民宿包场等途径实现人均年增收5.2万元。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了“文化认同—内容生产—流量变现”的闭环,让微短剧从娱乐产品进化为乡村文化复兴的引擎。

  文旅融合、非遗创新活化与

  影视主题村落的创新实践

  浙江丽水、广西龙胜等地制作的优质文旅宣传片,有效提升了地方形象和知名度。贵州“光影黔行”计划,展示了影视IP如何转化为文旅动能。黄果树瀑布景区依托电影《天坑寻踪》的取景地效应,暑期游客量同比激增67%,其中三成游客明确表示“为追寻电影场景而来”。附近的滑石哨布依古寨更将影片中的探险装备改造成装饰,开发出“古法造纸+探险地图绘制”的体验项目,使民宿预订量较2024年同期翻了两番。贵州的政策设计极具前瞻性,省级“文旅融合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影视取景地提质改造,2024年投入1.2亿元推动17个影视拍摄点转型为文旅综合体。黔东南州的“跟着电影游苗乡”计划,将《云上绣娘》中的苗绣工坊、《路边野餐》里的镇远古镇码头串联成“影视文化体验线”,使沿线农家乐收入年均增长超40%。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影视IP—场景再造—体验升级—消费转化”的完整链条,将荧幕上的光影转化为现实中的经济活力。

  非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表达力,以四川茂县的短剧《返乡旅行社》为典范,探索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新路。该剧通过“非遗文物器灵+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奇幻设定,将黑陶双耳羊头罐、营盘山陶罐等古蜀文物拟人化为器灵角色,使羌年庆典、萨朗舞等非遗元素从静态展示变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活态基因。创作过程中,高校团队、文旅部门与地方企业形成协同机制——四川传媒学院师生负责奇幻叙事创新,地方政府确保文化准确性,企业负责多平台分发,而当地释比传承人直接参与剧本打磨。剧集上线后,茂县顺势推出羌绣娃娃玩偶、沉浸式互动话剧等衍生品,实现了从虚拟剧情到现实文旅IP的转化。这一案例表明,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创造性转化,而影视艺术尤其是微短剧形式,能够通过年轻化、趣味化的表达,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生。

  打造影视主题村落也是一种创新路径。通过将影视IP与村落特色深度融合,开创一种新的艺术乡村模式,如广东汕头潮南的“郑正秋故里影视取景地计划”,将整个乡村打造为沉浸式电影空间。该项目围绕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的故乡上盐村,修复其祖居并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电影历史,同时将老寨片区改造为电影文化广场、胶片步道、电影长廊等场景。规划中的“一村三地”(影视取景地、文化研究高地、社交地)将潮汕传统村貌、五行厝角头建筑、练江水文作为硬景观,结合英歌舞、粿品工坊等软文化,形成大型户外“真实影棚”。这种模式不仅吸引影视剧组取景拍摄,还开发旅拍、情景剧、研学体验等衍生业态,使影视文化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类似案例还有江西会昌的戏剧小镇,虽然以戏剧为主,但同样融入了丰富的影视元素,两年内吸引游客800万人次,相当于当地常住人口的18倍。

  在艺术乡建落地的过程中,还要避免乡村建设的过度景观化与商业化,不能为了迎合游客或镜头而扭曲乡村真实面貌和文化本真性,也要确保技术门槛不会将部分村民排除在外,要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培训。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更多乡村将因光影艺术焕发新生,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璀璨明珠。

  这些多元化的实践路径表明,影视艺术赋能艺术乡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和主体参与。成功的案例往往具备三个共同点:一是深度挖掘在地文化资源,避免千村一面;二是建立多方协作机制,整合政府、专业机构、企业和村民的力量;三是注重可持续运营,形成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影视艺术作为媒介和纽带,正是在这些维度的互动中实现了对乡村的多重赋能。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赋权村民自主表达、重塑并广泛传播乡村形象、促进文旅融合与产业激活,以及作为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媒介,影视能够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强劲引擎。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坚持村民主体、在地性优先、多方协作、内容深耕、可持续运营等原则,让光影真正成为照亮乡土、凝聚人心、连接未来的纽带,在乡村大地上书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光影新篇章”。

  (作者系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项江涛(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