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与会嘉宾学者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途径及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为人类同行现代化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南,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和强大力量。
20多年前,浙江既面临资源短缺等先天不足,也经历生态环境压力、资源要素制约、内外市场竞争等成长烦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这一总纲领,从省域层面开创性地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20多年来,浙江经济总量持续跃升,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稳居各省区首位。
“浙江全方位的精彩蝶变,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不仅走得对,而且走得通;不仅走得稳,而且走得好。”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燕提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提出,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到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它们的初步构想均可追溯至浙江省“八八战略”的早期实践。“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现代化,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梦云谈到,我国的共同富裕源自社会主义本质的扎实追求,具体体现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通过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实践,已将这一理念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守正创新是文明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李德平表示,“第二个结合”不仅破解了近代以来困扰中国的古今中西文明之争,更在实践层面上呈现了一种非西方中心、非零和博弈、非资本至上的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文明演进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二个结合”为世界呈现了一种“文明通过自我更新实现永续发展”的全新可能。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从时空坐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真理性。他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它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和世界历史趋势的关怀。
为世界提供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贡献,更在于其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远影响。意大利前社会团结部部长保罗·费雷罗表示,中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通过持续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科技、军事、金融和人才等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已成为一个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大国,这种力量正在重塑既有的国际格局。
“在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国际人士更加理解中国如何立足本国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科学设定发展议程,有效应对关键转型与挑战。”秘鲁共产党(团结)总书记多明戈·卡布雷拉表示,“十五五”规划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通过构建以创新和消费为驱动的国内增长引擎,并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协调,推动中国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地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与治理进程。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一种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新形态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和文明发展形态,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