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与国际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

2025-1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杨非非)11月7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幕。国内外与会专家学者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贡献,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与国际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为会议开幕作线上致辞。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常务主任柯昌万,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崔唯航,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吕卫东,延安大学党委书记高子伟,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引正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辛向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基于三大中华文明根基:一是自主性,中华文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社会治理理念及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不走殖民扩张的老路,也不走国强必霸的邪路;二是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国家形态创新等,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文明基础;三是和平性,中华文明倡导和平、和谐、和睦理念,这内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通过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探讨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贡献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探讨新时代以来世界发生着哪一些极为重大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康提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全球化新趋向,当代中国聚焦四大重大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在发展道路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战争和平上,坚持和平发展与共同安全;在文明相处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中华文明新形态;在全球治理上,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基于中国实践,分别破解发展、安全、文明、治理难题,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时代主题是基于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作出的判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认为,应该有前瞻性地去思考和判断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不是已经发生变化。他提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可能已经是安全与共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捍卫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主题报告环节,南非共产党全国副主席、南非就业和劳工部前部长瑟拉斯·恩塞西,越南共产党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前副院长范文德,匈牙利工人党主席蒂尔迈尔·久洛,南非共产党中央委员、西北省书记诺尔曼·舒舒,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张士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玉华,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怀平也进行了交流发言。

  与会学者还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与内在规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方实践与创新探索等议题开展平行论坛研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延安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等单位协办。

【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