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术批评中的两种现象

2025-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自学术研究伊始,学术批评便与之如影随形。良好的学术批评能产生警醒、启蒙、驳斥、训诫等作用,不仅能有效控制或遏制学术失范行为,而且能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规范发展。究其实质,学术批评自身也是一种学术研究,需要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更需要学术研究的求真精神。相反,失却科学态度和求真精神的学术批评则容易演变为学术谩骂、诋毁,以及利益纷争。事实上,在学术批评中,以学术之外的目的歪曲事实、相互攻讦,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亦非鲜见。如此,学术批评非但无法推进学术的繁荣发展,反而会导致种种不宽容、不信任,甚至形成错误的学术认知,以及充满戾气、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学术氛围,进而催生不同的“利益阵营”和“学术山头”。就学术研究而言,弊大于利。当然,对于诸种学术失范现象熟视无睹、默不作声、避而远之、听之任之,亦是非常糟糕和缺乏责任的不专业表现。学术批评是对思考的更高要求,更是客观、公正、严谨精神的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术研究中的乱象、怪象、异象也随之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关注,令人担忧。随之而来的批评之声亦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然而,目前流行的学术批评存在着两种缺憾:一是停留在“表面事实”,即学术批评“表面化”;二是陷入“片面深刻”,即学术批评“片面化”。事实上,它们已经产生了诸多的误导、贻害,需要被认真审视、严肃甄别和努力克服。
  所谓“表面化”,主要指仅从表层上揭示、陈述、列举和批判现实存在的学术失范现象。这些揭示和批评往往基于“客观事实”,如“市场学术”“人情学术”“炒作学术”“学术市场”“‘网红’学术”等。这些揭示和批评不可谓不犀利、不细致,让人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之感。然而,之所以有如此之感,很多时候是因为它们只是描述了大家都知晓且有同感的事实。此类学术批评容易起于批评且止于批评,就事实而论事实。批评之后怎么办?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乱象?为何大家“明知”,却还在继续或主动从之?这类学术批评往往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或许能够使人掩卷沉思,却经常思之不够或思之无力。因此,这种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式的批评只是呈现了事实的表象,是表面事实而非完整的事实,无法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思考的思想资源和有力帮助。因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批评者无法揭示问题背后的逻辑以及各种复杂交织的关系,故此所提供的对策建议往往有种“寡淡如水”之感。同时,它产生了两方面的误导:一是以表面事实为事实本身,或者以为事实就是如此;二是针砭时弊却并未质疑、挑战现有学术体系,缺乏规范性论证的话语。于是,悲观失望和主动迎合似乎可以毫无违和地握手言和了。“存在都是合理的”,现实弊病、乱象反而被合理化了,被普遍性地奉行了。
  “片面化”是指学术批评往往局限于某个理论、视角或某种理想,固执于某个方面,并借助这些理论进行现实批判。其重心在于“构建宏大理想”或“对比对照”,以此实现所谓批评的深刻性。这类批评立足于一些所谓“前沿理论”或“热点现象”,可以使人们看到不同的情况和可能。然而,这种方式却容易产生片面化、碎片化的学术认知,无法提供较为系统性的理解,也容易显得“空洞”。还有一些批评者以某种未经反思的、有争议的理论作为自己发声的基础,并未意识到这些理论自身的问题以及随之引发的各种附带问题。这些批评常常沉浸于“自己的理论”自说自话,热衷于“理想蓝图的描绘”,却往往忘记要认真研究现实,了解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事实上,“片面深刻”不仅无法令人信服,还会使一些违背常识的观点层出不穷。
  警惕并预防这两种现象,学术批评既要摆脱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又要摆脱一味地建构理念。不仅如此,学术批评还需要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执着求真的勇气,使人们看到一些未被察觉到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复杂逻辑或隐性规则,避免“表面”和“片面”地理解现实。同时,学术批评更需要一种自我批判意识,反思学术批评的目的及其规范性论证,自觉树立一种社会担当和自我理论后果的“道德责任”。一言以蔽之,学术批评亦需批评和自我批评。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王禧玉(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