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协同性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时代使命与功能内涵不断深化,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路径至关重要。

■图为作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调研时和维吾尔族孩子们一起学习普通话。作者/供图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国家重大战略的紧密结合,呈现清晰的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推进特征。2018—2020年实施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旨在聚焦语言能力短板,快速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普通话沟通能力,为扩大就业、实现脱贫摘帽奠定语言基础。2020年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正式进入“助力乡村振兴”阶段,其时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衔接,目标是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语言支撑。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提出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同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与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指南》,进一步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乡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三方面,为当前阶段乡村语言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引。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既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服务教育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既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也应当分阶段扎实有序推进。总体来看,该工程主要涵盖三个层面的目标。

  基础目标:根据《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指南》要求,持续提升乡村居民(15—59岁)的普通话交际能力,这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居民要逐步形成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改善乡村语言文化环境,促进文明乡风建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要紧扣乡村需求开展语言培训,切实满足乡村居民在资讯获取、网络娱乐、移动支付等信息化生产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需要。

  提升目标:全面提升乡村语言素养,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转化为驱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创造现代化生活的新质生产力。要实现农村现代化,核心在于“新农人”的现代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赋能“新农人”的关键路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使其有效服务于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与基层治理。

  长远目标: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度普及与高质量应用为基础,构建与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的乡村语言文字发展体系,持续深化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长远大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要在达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中发挥多维度、深层次的促进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主要依托学校与社会两大阵地协同推进。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基础阵地。自2017年国家统编的三科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统一覆盖以来,学校教育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掌握了流利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使用能力,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具备良好语言素养的未来人才,还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星星之火”,各地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通过孩子来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学习普通话,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良性循环。社会层面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则面向广大农牧民、社区居民、产业工人、基层干部等群体,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将普通话学习与农业技术、土特产电商销售、乡村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紧密结合,让群众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练习,显著增强了学习成效。很多地区通过“推普+产业”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直接带动了群众就业和增产增收,使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带来的各项效益。学校与社会层面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并非彼此孤立发展,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夜校/社区与学校联动”等机制紧密衔接、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贯穿学习与生活、工作场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全网络。

  乡村振兴的语言基础短板在“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较为突出。受历史、地理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普遍较低,语言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此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显得格外紧密。乡村振兴战略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语言发展机遇:无论是劳动力“走出去”,还是资源“请进来”,都伴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强烈使用需求,从而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过程本身就创造了丰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场景。与此同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显著提升了当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从而直接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语言相通,也促进了现代文明理念的传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加强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联系,为凝聚人心、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三区三州”等重点区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和强大助力。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三区三州”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缩小了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近年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子商务服务与物流配送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不少地区都有一些很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地区为例,该地区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成为推动当地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在电商人才培育过程中,和田地区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有机融入培训体系,使本地电商在直播带货、短视频销售等活动中能顺畅对接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培训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原本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农牧民,逐步成长为能使用普通话进行线上销售的“新农人”,实现了从“会种会养”到“会讲会卖”的能力跨越。

  展望未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将与信息化发展深度协同,成为助力数字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信息化不仅深刻改变了农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供了创新手段和多样化平台。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寓教于乐的沉浸式语言习得模式逐渐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新赛道。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生成式、个性化、交互性的自主学习新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赋能机遇。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载体的关键作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也在同时推进所使用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农牧民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在生产、生活、娱乐中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迈入高效普及、自主深化的新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兼具基础性、全局性与长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政策持续保障、社会多元参与以及模式不断创新。要坚持久久为功,以语言互通深化情感共鸣、以文化互鉴激发经济活力,从而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崔晋(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