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语言文字何为?今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面清晰地回应了这一问题。《指南》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明确了乡村语言文字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为新时代乡村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精准的导航,也擘画了语言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这标志着语言文字工作已被提升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指南》不仅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注重科学保护方言资源,并探索“语言文字+X”的发展模式以助力乡村产业,揭示语言绝非孤立符号,而是驱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密钥。语言学以其独特视角与方法,能系统性解码语言文化基因、赋能个体发展、弥合信息鸿沟、传播乡土价值,从而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语言相通: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凝聚人心、引领思想的基石。语言相通促进人心相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与广泛的情感认同。一是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隔阂、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通用钥匙”,必须将其作为增进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性工程来推进。只有实现语言互通,才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准直达乡村基层,才能让广大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牧民群众无障碍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夯实“五个认同”的根基。二是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科学保护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乡音是情感交流的温暖纽带,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民间智慧与历史记忆。应通过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乡村文化馆、应用数字技术等方式,对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科学的记录、研究与传承。三是挖掘与活化红色语言资源,传承乡村振兴的奋斗基因。许多乡村是红色精神的发源地,应系统挖掘、整理与保护革命老区的红色标语、歌谣、故事等语言遗产,并运用“普通话宣讲保准确、乡音阐释增亲和”的方式,让红色历史可亲可感,使党的创新理论与红色传统在乡村生根开花。这不仅能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更能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确保乡村振兴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语言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通过提升语言能力这一现代人才的核心素养,巩固“增量”、消减“存量”,为乡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者。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应用,重点是抓实青壮年劳动力群体的推普工作。这是有效帮助乡村青年打破沟通壁垒、拓展发展空间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乡村人才的竞争力根基。要持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的推广普及,帮助乡村群众顺畅地获取信息、学习技术、对接市场,为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语言基础。同时,要因地制宜培养多语能力,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在旅游资源丰富或有涉外合作潜力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基础外语或主要方言培训,提升服务接待水平,拓展市场半径,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乡村人才的区域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推进“语言+技能”的深度融合,可以将语言表达、沟通艺术、新媒体应用等能力系统融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提升他们在电商运营、旅游服务、品牌打造等场景中的实战能力,全方位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语言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引擎。语言技术作为重要的数字资源,正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创新引擎。针对乡村老年人等群体面临的数字障碍,要运用语言技术弥合数字鸿沟,开发适配方言的语音交互系统,让不熟悉文字操作的群众也能便捷获取政务信息、办理线上业务,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这是科技支撑力在乡村治理中的直接体现。同时,要推动语言智能助力产业发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市场反馈,为产品优化和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支撑;开发智能语言助手应用于导览讲解、客户服务等场景,提升服务品质和运营效率,驱动乡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此外,还要加强语言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开发,系统性建设乡村语言文化数字档案,为文化传承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储备宝贵的数字资产。

  语言服务:完善乡村民生的基础支撑。语言无障碍的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重点在医疗卫生、司法服务、应急管理等方面着力。在医疗卫生领域,要通过方言翻译支持或医护方言培训,确保医患沟通精准顺畅,避免因语言障碍导致的诊疗风险,切实以语言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牢民生保障根基。在司法服务领域,要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确保法律精神和司法公正有效传递,维护村民合法权益,这是民生保障力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在应急管理领域,要建立方言应急语言预案,确保在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预警信息和救援指令能够准确传达至每位村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展现语言服务在关键时刻的民生保障力。

  语言沟通: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纽带。民生保障的落实,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语言作为沟通的媒介,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纽带。要提升基层干部的语言沟通能力,引导干部熟练掌握和运用乡土话语体系,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宣讲政策、调解矛盾、化解纠纷,这是提升社会协同力的重要途径。要搭建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平台,运用恰当的沟通策略促进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交流,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充分释放社会协同力的效能。要重视家庭代际的语言情感联结,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尊重方言乡音在家庭情感交流中的特殊价值,消除可能的代际沟通隔阂,从社会最基础单元筑牢社会协同力的根基。

  语言文化:展现乡村魅力的亮丽名片。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窗口。当乡村实现内部善治,便自然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底气。要精心打造乡土文化标识,深入挖掘方言、戏曲、民间文学等独特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让乡土文化成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要提升文旅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运用多语种精准诠释乡村文化内涵,打造深度体验产品,吸引世界游客,在文化交流中持续扩大中国乡村的国际影响力。要创新中国乡村的叙事体系,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乡村的发展故事,超越刻板印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形象,实现国际影响力质的提升。

  综上,语言学由内而外,全面、深入地融入了乡村振兴,通过系统性介入,实现了从“软文化”到“硬实力”的实质性赋能。乡音乡情因此完成了其价值的蜕变——从回望故乡时的一个情感坐标,升华为面向未来、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研究员)

【编辑:崔晋(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