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在理论回应现实需求的关键当口,一场发端于跨学科前沿探索的“量子转向”,正悄然潜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试图为理解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提供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和理论范式。
现实困境催生理论萌芽
近年来,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在解释全球性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理论创新迫在眉睫。
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在《量子心灵与社会科学》一书中,论证了将量子力学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合理性,并尝试以此为基础重构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这一大胆尝试在国际学术界激起波澜,有学者评价该著作“极富冲击力的思想无疑为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国际关系的理论发展开出一方新的天地”。
山东大学教授秦亚青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以牛顿思想为代表的经典科学观与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量子科学观的一个根本分歧是,经典科学观坚持确定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量子科学观则认为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原状态。如果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内禀属性,国际关系三大理论的前提假定及其背后的科学文化观就会受到颠覆性质疑,国际关系学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如国家、国际社会、权力等则将面临重塑,构建非决定性理论将成为新的知识生产取向。
国际关系研究中有关“量子理论”的探索,核心在于量子思维的引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方长平表示,传统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确定的,人类的理性可以逐步逼近并解释这一确定性;而量子科学观则主张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源,国际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并非源于我们认知的局限,而是其客观属性。他强调,这不是对既有理论的补充完善,而是根本颠覆了既有理论生成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框架。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钧鹏进一步阐释了这种“不确定性”的深刻含义。他认为,这并非传统概率论中如同抛硬币结果未知那样的“认识论不确定”,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不确定”,如同硬币在旋转过程中,本身就处于一种“既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的叠加状态。这一认知动摇了传统研究中的决定论根基,要求学者们重新审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以及国际互动中难以预料的意外性。
目前,量子理论的跨学科应用已超越物理学范畴,在心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进展,并促使“量子社会科学”这一交叉学科雏形初现。不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郦全民认为,当前研究存在两条基本立场不同的进路:多数研究者采取谨慎态度,仅运用量子理论的形式模型与概念工具来描述或解释经验现象,对人类意识是否具有量子效应持中立立场;而以温特为代表的少数派则更为激进,主张建立统一的本体论,甚至提出“人是行走的波函数”,认为人类意识是原初意识在量子机制作用下的产物。
具体到国际关系领域,这种概念迁移目前更多地体现为对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祁昊天表示,当前所谓的国际关系“量子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更多体现为一种“量子类比”或“量子启发”的研究进路尝试。其核心诉求在于,将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世界观特征引入对广义社会现象的理解,以期解释传统理论难以应对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相互关联的复杂问题。
理论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尽管“量子转向”为国际关系研究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但从当前整体学术生态观察,这一探索仍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其创新潜力与学术影响力尚未能撼动传统范式的主导地位。
纵观现有研究,量子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已初步形成几条各有侧重的探索路径。一是以温特为代表的本体论革新路线,主张重构社会事实与行为主体的认知基础,将部分社会现象视作“宏观量子现象”加以研究。二是形式化移植路线,借鉴量子认知与决策理论中的数学工具,用于解释群体决策中的顺序效应、谈判行为中的策略叠加等现象。三是批判拓展路线,运用量子概念重新分析软实力、话语权等,探讨叙事如何通过“非线性叠加”影响权力的运作与实践。
在实证研究层面,部分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量子决策理论”通过参数化模型,较好地拟合了风险选择中的某些行为悖论。然而,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仍面临多重现实瓶颈。方长平将其概括为三大转换难题:“其一,微观到宏观的转换难题。量子力学主要刻画微观粒子的行为属性,如何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些属性可以迁移至国际关系这样的宏观社会领域,仍未解决。其二,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转换难题。社会世界是由‘有意图、有意义的人’构成的,若将量子纠缠、不确定性原理等概念进行机械移植,极易忽视社会现象的主观建构性与文化特殊性。其三,知识传播与接受的转换难题。相关奠基性著作面向整个社会科学,涉及国际关系的具体内容较少且不够系统,导致国际关系学界对其理解不深,目前质疑的声音远大于接受。”
客观而言,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部,对量子科学观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远多于拥护者。李钧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主流学界对量子理论的接受度仍然较低,权威期刊上相关论文的数量有限。尽管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一些对传统范式感到不满的年轻学者开始学习并引入量子理论,但如何将其有效“操作化”,应用于具体研究,仍然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方法论难题。
回顾学科发展史,量子理论的引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行为主义革命虽同为跨学科尝试,但面临的挑战性质迥异。祁昊天分析认为,行为主义革命主要是一场方法论的革新,它将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研究,总体上符合经典科学观的认知习惯;而量子理论的引入则更像是一次本体论的“冒险”,它要求研究者放弃基于日常经验的直观认知,去接纳一个“在哲学思考和感官层面都更具挑战性的现实图景”。这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更亟须解决由此可能产生的“自洽性危机”,避免因过度颠覆传统学理范畴而导致的理论体系混乱。
在反思与争鸣中探寻新路径
随着量子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传播与讨论逐渐增多,学术界内部的质疑与反思之声也日益清晰。核心争议主要集中在“概念是否被滥用”以及“如何对待本体论差异”两大问题上。
有批评者尖锐地指出,若不能审慎界定其适用范围,将量子物理概念随意引入社会科学,不仅可能导致概念的盲目移植和误用,甚至容易陷入“伪科学”的陷阱。李钧鹏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当前确实存在量子理论“时髦化”的风险,部分研究可能仅仅停留在新奇概念的简单借用层面,未能形成可供实证检验的理论假设,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术上的浮夸和伪科学泛滥。
但也有学者持更为开放和建设性的态度。郦全民提出,“一个概念通过借用和泛化而变成流行,有时难以阻挡;但做学术研究,就应该放在专业的背景知识下来理解和使用”。他建议,若试图将量子理论的物理属性直接拓展至人类认知领域,“很难奏效”。更为可行的路径或许是从“信息”的视角出发,构建“基于信息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实现两个概念系统的自然连接,同时避免陷入“物理化归因”的误区。
尽管前路挑战重重,但多数学者认为,量子理论确实为国际关系研究注入了“革命性的思维”,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关键在于,研究者应避免将量子术语仅仅当作吸引眼球的“学术装饰”,甚至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在深刻理解其哲学内涵的基础上,在理论价值与现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未来研究方向看,微观层面的决策议题被多位学者视为最具潜力的突破口。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身份认同演变、战略模糊性的维持与破解、危机情境下的博弈行为等议题,直接涉及行为体的意向性、互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耦合效应,这些都与量子理论的核心关切高度契合,有望借鉴量子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实现“有限的但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
在知识观和理论创新层面,方长平强调,量子理论的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新颖的概念建构,最终必须落实到“提升对既有国际关系现象的解释力”上,发现传统理论未能察觉的规律与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成新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框架的同时,为重新设定国际关系研究议程提供真正的可能性。
从经典科学观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到量子思维对“不确定性”的内在接纳,国际关系研究的这场“量子转向”,不仅仅是一次理论工具或研究方法的局部调整,更是一场关乎认知框架的深层重构。尽管这项探索仍处于初生的萌芽阶段,面临着概念迁移的合理性、实证检验的可行性、跨学科对话的有效性等多重挑战,但它无疑为打破传统理论中常见的二元对立思维、更深入地解释高度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全新的可能。随着未来跨学科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与严谨实证研究的持续积累,量子理论的启发式应用,或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迷宫中,帮助我们找到理解世界的新钥匙。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查建国 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