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实施“五年规划(计划)”是系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明特色的现代化形态,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五年规划(计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和拓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蓝图、激活了制度效能、凝聚了历史合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极大确定性。
“五年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蓝图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五年规划(计划)”以特有的形式、机制接续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1953年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实施了9个,这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的“国民经济计划”,到“六五”计划至“十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再到“十一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主要依靠计划调整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虽然“五年规划(计划)”的名称、内涵和机制发生了变化,但“五年规划(计划)”始终以独有的功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发展。
“五年规划(计划)”具有战略导向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蓝图和科学指引,这种功能源于其鲜明特质。其一,“五年规划(计划)”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五年规划(计划)”在全局中定位,明确发展方位、发展道路和发展路径;从战略上着眼,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人民为旨归,立足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二,“五年规划(计划)”具有回应性和引领性。“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自觉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既从发展实际、发展困境出发,直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致力于解决重大问题、核心问题、深层问题、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同党的最高纲领、长期规划、远景目标等相衔接,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与现代化战略目标相衔接,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三,“五年规划(计划)”具有接续性和稳定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确定性目标和稳定性期待,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破浪前行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础和政策支撑。新征程上,我们要基于“五年规划”,坚定战略自信,增强政治定力,保持历史耐心,把握历史主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五年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制度效能
“五年规划(计划)”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独特方式,充分体现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发展定力和历史耐心,成功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客观规律、历史经验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聚合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年规划(计划)”把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一是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奇迹,同样关键在党。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形成了由党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的规划编制程序,建构了由国家、省、市、县不同层级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等不同类型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极大的确定性。
二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发展和推进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重要原因。制定实施“五年规划(计划)”,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
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包括“五年规划(计划)”在内的国家规划体系,充分激发了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力量。新征程上,要进一步解决好制度建构和制度改革这一关键问题,科学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接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五年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质,也决定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实施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五年规划(计划)”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最为广泛的共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党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在全社会凝聚起最为广泛的共识,并通过法定形式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五年规划(计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了强大主体力量。在“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党坚持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这有助于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迭代跨越的内在驱动力;有助于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聚合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基本形态与建构路径研究”(24CKS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