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展现中国战略远见

国际学术界热议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于10月23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作出了精心规划,对相应重点任务作出了科学的战略部署。全会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会的召开。国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全会的召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擘画新蓝图、部署新举措、指明新方向。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在爬坡过坎中前行,在艰难险阻中攻坚。以此次全会为宝贵契机,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指导方针将转化为清晰可见的政策举措。为解读此次全会向世界释放出的多重信号,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国学者。他们一致表示,在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当下,“五年规划”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战略远见。中国卓越的治理模式对于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一份富有远见的宏伟蓝图

  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当下,《建议》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既立足自身,又胸怀世界,不仅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战略指引,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共同繁荣的机遇。

  “此次全会表明了中国在保持自身韧性、促进繁荣、维护全球稳定方面的强大能力。这既是中国巩固国内发展基础的关键节点,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坚定信心与持续发展的决心。”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高级顾问巴卢·德米西(Balew Demissie)告诉记者。

  德米西表示,在国内层面,中国即将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以及科技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全会成为巩固发展成果、制定战略重点、规划“十五五”方向的关键平台。在国际层面,全会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稳定的、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参与者的地位。

  “《建议》是一份富有远见的宏伟蓝图,也是一份值得称赞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它彰显了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体现了务实的治理态度、睿智的战略眼光。”印度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奇布(Mohammed Saqib)如此感慨道。

  “《建议》多次提及‘创新’理念,这将激励世界各国。”萨奇布提到,全会提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六个坚持”,构成了中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也彰显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动态路径。

  据《今日巴基斯坦》报道,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此次全会。报道称,纵然面对全球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新的“五年规划”不仅将为中国国内发展提供方向,也为国际合作指明道路。凭借战略定力和前瞻视野,中国致力于深化现代化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并在国内外传递稳定信号。

  卓越的治理效能促进稳定与发展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新程将启。全会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八个字来形容“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八个字让世界知晓中国“十五五”时期的基本方略。

  萨奇布表示,“五年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治理能力”。中国将2026—2030年期间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清晰可见、易于实现的小目标。今天,许多西方国家的国家政策依然模糊不明,或由于金融寡头的干扰而处于混乱之中,而中国则对自己即将踏上的未来之路有着清醒认知。

  芬兰《赫尔辛基时报》称,中国的“五年规划”,不仅是行政蓝图,更是贯通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桥梁。《建议》草案经过广泛协商,集纳了决策部门、专家和群众意见,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五年规划”彰显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应变能力,确保国家长远目标与全球形势变化相适应。从制度层面看,“五年规划”的突出优势在于其政策连续性与协同性。这种制度特性既有效规避了政策波动风险,又强化了国家政策的执行效能,实现了政治引领、社会参与和实际成果的有机统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具有优秀的规划能力。中国卓越的治理能力促进了稳定与发展,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榜样。”萨奇布分析道,通过展现灵活性与适应力,“五年规划”助力中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效能。该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提供了许多西方国家所缺乏的清晰方向。

  萨奇布谈道,全会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稳中求进”这一应对动荡时期的定心丸,以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这一理性、客观的表述。这些话语既指引着大国崛起的前行之路,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谦逊品格。

  “十四五”非凡成就赢得全球赞誉

  回望“十四五”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展望“十五五”时期,道路笃定自信。中国抗住了内外部双重压力,以非凡成就赢得全球赞誉。

  对此,萨奇布感慨万千。他提到,中国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里程碑式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出色能力,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萨奇布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2024年,中国GDP实现了5%的增速,这一数据远超西方经济体。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一坚实支撑,与一些西方国家深陷债务困境及政治乱象形成鲜明对比。与高债务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能够高效调配资源。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巨大潜力,成为全球经济动荡中的“稳定器”。

  德米西认为,回顾“十四五”,中国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在社会层面,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Ronnie Lins)表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的成就深刻影响了全球治理格局。中国不仅作为经济大国被广泛认可,更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提供者——中国的做法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具有深刻启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国帮助许多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知识传播和技术共享,促进包容性区域合作。“十四五”历程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其他经济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出中国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的积极作为。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提供启示

  自全会召开以来,“现代化”再次映入国际社会视野,成为讨论的焦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些表述让世界倾听到中国致力于走什么样的现代化之路、怎样走现代化之路的心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以远见卓识引领、通过精密规划推进、依靠工业化积累与科技跃升,历经数十年奋斗取得的成果。与西方历经数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灵感源泉。”萨奇布感慨道。

  德米西告诉记者,全会的召开,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彰显了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仍致力于实现均衡、包容性增长的决心。近年来,中国形成了兼顾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在尖端科技、先进制造业、数字技术、绿色创新等关键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

  萨奇布提到,全会释放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号,这表明中国将科技主权置于优先地位。过去五年,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初,全球5G用户数量已突破15亿大关,其中中国的贡献尤为突出。这一成果依托于广泛的研发投入,覆盖多个减贫项目,也被应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因此而增强。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合作

  《建议》分析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同时,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了部署,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

  谈及此,林斯认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将直面多重严峻考验。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中国选择的破局之道是打造“智慧韧性”。一系列举措将挑战化为机遇,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斯提到,在当前充满割裂与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战略考量。中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新型国际关系范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国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持续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为全球发展注入确定性与可预期性。

  “中国正成为全球发展机遇的创造者。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寻求霸权,不强制输出模式,而是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致力于在主权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国际新秩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清晰愿景。在这一愿景中,发展是共享的,始终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林斯总结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刘雨微 练志闲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