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算法社会,年轻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活境遇,他们试图逃离办公室的权力角逐与社会时钟的催赶,便把希望寄托于平台,误以为抵达了自由境地。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出逃”只是换了一种新的规训。算法悄然主导了节奏,看上去自由的选择,实则侵蚀着年轻人为生活赋义的主体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时代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给这种被动状态找了看似合理的借口:一切情况都变得更高效、更省事,为什么非要坚持麻烦和不确定?正是这种“合理化”的粉饰,让年轻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于不经意间交出了生活的主导权,算法遮蔽下的当代青年困境由此形成。
平台化生活中的青年困境
在算法逻辑不断深入的当下,便利、自由以及主体性正被重新定义,而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也由此出现。
技术虽能带来便利,却也暗含个体能力弱化的风险。当下的青年群体更倾向于以平台作为日常生活的最优解:无论是旅行攻略、物品购买抑或职业生涯抉择,都依赖于平台。然而,这种便捷背后潜藏着巨大风险,人的独立性思考能力与对当下不确定性的焦虑症候逐渐凸显,那些选择的徘徊、等待的焦虑、被拒绝的刺痛等磨炼心性的诸多成长体验,都淹没在算法的“安排”中,以致作为本应最具朝气的年轻人,不经意间在流量逻辑中丧失直面困难的勇气。更为危险的是,年轻人习惯性地将平台化生活视为一种惯常,全然未能察觉自身判断力正悄然退化,生活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
自由只是幻象,平台制造新的束缚。许多年轻人以为离开工位就自由了,有的走向零工经济,有的成为数字游民。但是,规训依旧存在,只是比过去更为隐秘,评分成了“看不见的考核表”,差评随时危及生计,时刻待命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看似自由,只不过是换了个空间而已。平台正是利用人性的这些弱点,使得年轻人看似主动的选择却陷入了更难脱身的约束。
算法逻辑下的平台化生存使得青年个体的主体性逐渐消逝。平台之所以能精准满足其日常需求,关键在于日常行为数据的收集,所谓的“个性化推荐”就是最好例证。看似以效率与精准著称的算法,实则是商业价值与价值取向合谋的投射,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人将自己交给算法、将喜好交给数据,将生活转化为可查阅、可追踪的数字符号,逐渐丧失探索社会复杂性和生活多样性的能力。而长此以往,青年的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将会逐步停滞,青年的成长也就失去了最为根本的动力。
困境中的自救与成长
何以突破平台之困?在摩擦中成长、在关系中扎根、在清醒中自持,年轻人方能在算法逻辑下守护自我,赢得真正的自由。
摩擦无法避免,它恰是个人成长的契机。顺滑的人生也会稍显无趣。年轻人要学会在没有答案的时候作出选择,敢为选择的结果负责。拒绝算法的安排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算法,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一些“有益的摩擦”。比如,遇到问题不是立即上网检索答案,而是尝试独立思考。表面上“麻烦”,却能重新找回面对复杂生活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这个“麻烦”让年轻人保持了同现实生活之间的摩擦。
虚拟的安慰是暂时的,真实的人际关系才是根基。平台提供的虚拟互动不能代替长期的情感支持,最强劲的力量,往往来自真实的生命体验与切身的人际互动。和家人温暖地交流,和朋友、同伴开诚布公地争论,在彼此的互动中确认自己,在互动中锤炼彼此的内心,这便是日常生活,也是抵挡算法的屏障。年轻人在平台化生活中的孤独和依赖,提醒我们一定要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没有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很难找回个体的主体性。依托具体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关系,年轻人有可能在虚拟社会中找到真正的立足点。
清醒方能自持,缺乏素养必将沉溺。要想抵抗平台化生活中的算法逻辑,年轻人亟须培育新型素养,也就是除了掌握基本的数字伦理外,还应理解其背后的算法逻辑,并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为何收到这些推送?为何沉浸其中?数字时代保持理智与清醒方能拒绝“注意力收割”,不“裹挟”于算法操控,从而保持独立。如此,年轻人才能挣脱平台之困,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主体性被替代,守护自我才是成长。平台化生存的最大危机是让我们习惯于放弃自己,在不断累积的播放量和账单总结中获得价值,让生活被各种量化的指标所取代。然而,真正的成长是直面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在风险里担责。无论是从事一份不稳定的工作,还是作出一个不确定的决定,虽然都伴随着风险,却可能守护住独特的自我。守护个体的主体性不仅是年轻人生存发展的根本任务,更是对消费主义裹挟、平台化生活规训的抵抗。
平台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外卖、出行、学习、购物、社交几乎无处不在。便利不可否认,但不能被动接收。真正的关键在于:既能智慧地使用工具,又不被工具定义;既能享受效率的顺滑,又不被顺滑奴役。这需要几种最基本却最难得的品质:保持清醒,意识到便利背后的代价;培养素养,看懂算法与推送的逻辑;珍惜真实关系,从人与人的联结中汲取持久的力量;守护主体性,敢于承担不完美选择带来的风险。这些看似平常的行动,恰是算法社会的“自救之道”,也是青年自我教育和成长的必修课,更是韧性社会的底色。当年轻人能在日复一日的平台使用中,坚守生活的主动权,积淀生命的厚度与质感,他们便能为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注入力量和希望。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