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文明意蕴

2025-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与深入推进,为人类的现代化事业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理解这条道路,需要将其置于中华文明赓续的历史坐标系中,方能窥见其深厚的学理根基。

  中华文明基因是深层底色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可能与其历史传统彻底割裂。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独特,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它承载着独特的中华文明基因。

  一是“大一统”的国家传统与集体主义精神。自秦朝以来,“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格局成为中华文明的政治常态,塑造了强大的国家组织力、国家统一认同度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个体本位传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有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二是“民为邦本”的治理理念与共同富裕追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现代化伴随的尖锐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明显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将之升华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包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的追求。

  三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非西方现代化中“征服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它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

  四是“天下大同”的胸怀与和平发展道路。相较于西方现代化与殖民扩张、霸权主义相伴生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观念,塑造了一种更具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秩序观。故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而非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邪路。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回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空前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曲折探索,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形成的。

  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的武力入侵,打破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农耕文明的稳定结构,也迫使人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的乱象表明,单纯机械地效仿、移植制度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在对各种主义、道路的反复探索比较中,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形成的。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最根本的政治前提——自主性;此后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雏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一套先验的理论设计,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社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两个结合”和守正创新的结果。

  文明意义与世界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贡献了新智慧。

  一是范式突破:超越“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重塑了全球现代化的知识图谱,恢复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本色。它证明,现代化因各国历史和现实差异必然有多样化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通过自我革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新路。

  二是对全球南方的启示:独立自主发展的全新选择。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全新选择。这条道路所展现的独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平发展、渐进改革等原则,为破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实践参考。

  三是文明贡献: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一种新的文明逻辑。它致力于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生态友好、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统一,这本身就是对一种更高级、更全面、更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一种“美美与共”的新的文明可能性。

  四是理论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呼唤并催生着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总结与知识建构。它要求社科理论界以更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体意识,从中国实践出发,提炼出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体系和实践规律的研究,将是社科理论界一项长期而光荣的使命。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编辑:王俊美(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