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博大中国场景 拓展中国学研究

2025-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国的综合性学科,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是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深刻印证了中国学所具有的贯通古今的广度,以及探寻中国道路文明内涵和挖掘中国道路全球价值的深度。

  当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显学,我们在实践中愈发感到: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有可能变成隔岸观景。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唯有把研究嵌入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规模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场景,才能产出真正读懂中国、解释中国、造福人类的中国知识。在此,我想围绕“深入博大中国场景,拓展中国学研究”这一主题,就新时代的中国学发展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从五千多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把握中国学研究的时间场景。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立足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国学研究将获得持续不断的研究题目与思想资源,这是中国学研究的时间坐标、价值基点和创新源泉。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向首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贺信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中国学既要研究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也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和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只有贯通古今,追溯历史中国的源头,辨识当今中国的发展,思索和探求人类的前途命运,才能源源不断为破解时代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从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与繁荣背景中把握中国学研究的空间场景。当今的“中国奇迹”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伟大成就,我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体现:一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超大规模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三是国家治理的卓越有效。这三重视野共同构成了中国学可观察、可验证、可比较的“空间场景”。首先,经济维度提供了最大规模的连续数据:14亿多人口、超过130万亿元GDP,使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微观效应都能被迅速放大并量化呈现,为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贡献了罕见的“大样本实验室”。其次,社会维度呈现出差异中的有序:从沿海特大城市到西部边疆村寨,66万个城乡社区在同一法律框架下运行,人口流动、信息流动和物流在统一市场内高频互动,却保持了总体的安全与秩序。最后,治理维度重大决策“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链条,使政治学与政策科学有机会在“大国尺度”上检验治理效能。经济之巨、社会之大、治理之细同时并存且互为支撑,正是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向世界中国学研究提供的独特空间场景。

  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中国学研究的生态场景。当代中国正在书写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阔的现代化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学的生态场景不在抽象的原则,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织而成的“活的经验”之中。例如,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多层制度架构,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贡献了“大国治理”的连续样本。制度运行与历史文化相互嵌套,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的互动模式内含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传统治理逻辑;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延续了“和而不同”的儒家基因。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壤中丰富和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既能验证既有理论的适用边界,也能提炼出新的分析框架,为全球治理研究提供规范、透明且可复制的研究范式。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中华文明、中国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集中呈现。当中国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范畴与海外对话时,中国学不再只是“对象研究”,而应当成为“理论共建”;不再只回答“中国是什么”,而应当深入探讨“中国能为人类提供何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学必须直面的现实样本,也是中国学参与全球学术竞争、贡献普遍知识的重要突破口。它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提供新的选择、贡献新的智慧,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更是当今时代文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中国学不仅关乎学术,更关乎人类的未来。期待我们共同努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深入中国场景,推动中国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编辑:赵琪(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