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明确指出了文艺批评的职责和功能,而且深刻阐述了文艺批评的实践传统和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文艺评论中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主要任务。不难看出,文艺评论除了具有引领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功能,还有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对于增强国家的精神力量、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加强中国式文艺评论对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是孪生兄弟,好的文艺创作离不开好的文艺评论,好的文艺评论同样无法忽视好的文艺创作,两者情同手足并互相促进。一流的评论家能够通过相应的评论发现时代文艺的主潮主脉和创作变革,通过文艺批评积极促成风格和流派的形成。比如,列宁从托尔斯泰的创作和作品中敏锐发现了以反映论为主导的文艺思想,恩格斯通过对哈克奈斯的创作批判,阐述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原则,他们的文艺批评对当时和后来的文艺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世界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同时,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对于作家、艺术家提高创作质量和多出精品力作十分重要,他们既能够帮助作家、艺术家总结创作得失、穿透创作迷雾,又能够校正创作方向和反映受众心声,让文艺批评成为改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和杠杆。比如,影视评论家对21世纪前后泛娱乐化思潮的有效批判,直接促进了新时代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强势崛起,诞生了诸如《哪吒2》《觉醒年代》《人世间》等一批可以标举时代文艺高度的代表作。不仅如此,负责任的文艺评论能够净化创作生态和消费市场,通过文艺评论发挥激浊扬清和扶正祛邪的良好作用,让市场效益服从社会效益,避免文艺作品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奴隶,抑制野蛮资本越过良知和道德底线恣意妄为,促使社会效益引领创作环境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中国式文艺评论对精神主体的陶冶作用。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评论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这对于中国式文艺评论而言尤为重要。评论家肩负着塑造人的心灵以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光荣使命,高质量的文艺评论对于培育人性、陶冶情操和成风化人不可或缺。依托文艺评论实践促进受众主体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的过程,通过专业而接地气的文艺评论实践,能够将人的情感欲望提升为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精神文明。唐宋八大家的文艺创作和批评,不仅扭转了当时浮夸瑰丽的文风,而且在道济民心中匡正了当时的世道人心。新时代文艺批评在市场中坚守立场,在促进文化自信自强中收到了显著成效。文艺评论是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对于国民素养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具有助推作用。尤其在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和信息时代,更需要优秀的创作和有针对性的文艺评论进行引领和滋润,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必须匹配高质量的精神文明,这样才能避免人类的灵魂和精神走向荒漠化,从而在精神培育、灵魂安顿和人性塑造中发挥根本作用。
加强中国式文艺评论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文艺评论要走出书斋,我们要强化文艺评论的社会属性和现场属性,真正做到传播上有市场、社会上起作用,才能推动中国式文艺评论更好地为时代为人民服务。首先,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生活,文艺批评同样需要深入生活。真正的文艺评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它们大都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批评观点和批评立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操性和指导性,这样的文艺批评才能在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其次,真正的文艺评论应具有家国情怀,这类评论往往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评论家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利益和人民诉求,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独特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无论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还是在加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优质的批评在反映现实的同时更擅长服务现实,在审视时代中引领时代。最后,文艺评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应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精神,不宜一味地“吹喇叭”和“抬轿子”,应在针砭时弊和以理服人中为社会发展廓清迷雾,敢于发扬斗争精神和斗争品格。文艺评论家只有不忘初心、明辨是非和站稳立场,才能在斗争中既不“棒杀”也不“捧杀”,这样的文艺评论才有公信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吕梁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