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社会的政治传播趋向

202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南京讯  (记者段丹洁)10月25日,第十二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暨第九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面向智能社会:政治传播与人的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办。

  论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坐标,围绕智能技术与政治传播的交互演进展开探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认为,全球政治传播格局正在经历两个重要转向:南方转向与人际转向。“文化贫困”现象正制约着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应构建基于“南方认识论”的传播文化多样性,以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政治传播正经历从“媒体中心”向“人脉传播”的范式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应主动设置话题,要重视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
  面对智能传播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的系统性变革挑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将“媒体融合”界定为媒体与行动网络各节点双向奔赴的过程,并指出过去媒体融合之所以陷入“越融合越边缘”的困境,正是由于忽视了与行动网络各节点的真正融合。为此,他认为新兴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回答三个核心问题:能否参与网络节点的焦点议题、能否向其他节点对等开放、能否基于信任资源获得议程设置优先权。这为理解数字时代主流媒体的转型路径提供了富有创见的理论框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孙信茹以云南基层社区的数字化实践为例,提出研究者应当重视“普通人如何与智能体相遇”的日常经验。她提出,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传播形态的变化,更是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面对这一变革,研究者需要建立全新的“时空框架”研究视角。研究者应通过“游移的时空体系”把握数字技术的复杂影响。这一方法论创新为理解数字社会中的政治传播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论坛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
【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