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 (记者张清俐 实习生刘开泰 通讯员张益凤)10月25—27日,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济南举行。年会以“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主题,围绕民俗学标识性概念提炼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年会发布了《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建设丛书》。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叶涛表示,口头传统、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世代创造、传承并实践的活态文化,生动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是学术研究中“人民性”最为直接的彰显。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将在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民俗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吉祥文化为例,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胡燕认为,吉祥文化本质是文化聚落成员实现集体精神慰藉的动态过程。社会成员通过主体间互动将现实转化为集体精神资源的能力,是吉祥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源泉。
遗产化关注的是“物”如何转变为“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议题。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晓葵表示,遗产化是基于当下的想象与判断来评价过去的主体行为,是一种将过去的遗存重新赋予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遗产化现象成为当代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景观,需要从学术层面加强相关研究。
实现民俗学知识生产的本土化必须扎根田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刁统菊认为,田野不仅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存在,更逐渐成为民俗学的标识性概念。它定义了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的生成路径与学者的身份认同,日渐成为推动构建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驱动力。
年会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机构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