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社科界引发热烈反响

202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金秋十月,汇聚共识,擘画未来。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航程确立了总纲领、绘制了路线图。
  连日来,全会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广大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次全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篇布局、定向领航。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将全会的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与扎实行动,为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把握历史主动  奠定长远之基
  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从“一五”到“十五五”,一个个五年计划、规划如同时间阶梯,记录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和历史担当。
  “十四五”时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她关注到,全会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对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谋划。
  走过承前启后的“十四五”,我们迎来了“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十五五”关键时期。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表示,“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智慧和坚强领导力,正是这种战略定力和不懈奋斗,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时代风云中破浪前行。
  高擎思想旗帜  把准前行航向
  时代奔涌,航程壮阔,离不开思想的灯塔指引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认为,全会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清晰勾勒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这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科学把握历史规律进行战略擘画的深远智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造性。”
  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六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六个坚持’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分析认为,党的全面领导是事业发展的“定盘星”和“导航仪”;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立场和力量源泉;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关键运行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这六大原则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有机统一。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深圳大学改革开放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六个坚持”系统回答了未来五年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内在逻辑主线紧紧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为实现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价值立场、发展路径、动力机制、体制保障和安全基石。
  全会着眼于“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宏伟目标,系统部署了一系列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未来五年的中国图景令人向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政治动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峰表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党的创新理论在“两个结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扎根伟大实践  谱写社科新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会继续邀请部分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的专家学者列席,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赖。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一致表示要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奋力书写与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实践相匹配的学术华章。
  全会闭幕以来,从科研院所到高等院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要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全党全社会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提供理论学术支持。清华大学正按照党中央部署,高标准编制学校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力求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表示将以全会精神指引学科布局优化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学明确以“强基础、促融合、深改革、扩开放”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程宁博表示,作为智库,社科机构需要在学深悟透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聚焦“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组织精锐力量,主动承担或参与各类“十五五”规划的研究、论证、解读工作,切实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干春晖认为,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团作用,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聚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要深入基层一线,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源头活水,提出具有战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伟表示,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时代价值。要将学术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努力构建文化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桥梁,让社科成果真正服务于人民、贡献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罗煜充满信心地表示,“十五五”时期必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五年。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更加自觉地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有责任系统总结中国发展背后的实践智慧和理论创新,深化对中国道路的学理阐释,不盲从西方理论范式,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的研究要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迫切需求,努力产出真正有用、有效、有影响力的成果。”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启航。“十五五”的崭新篇章即将开启,哲学社会科学界已整装待发。学者们表示,将从学理、道理、哲理层面,全面、深刻、精准地阐释好全会的战略部署及其深厚理论内涵;同时,立足自身研究专长,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潜心钻研,建言献策,提出更多高水平、建设性的决策参考,为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作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班晓悦、刘越、陆航、查建国、李永杰、张清俐、陈炼参与采访)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