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妇女命运与共

——海内外学者热议全球妇女峰会

2025-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995年,我从南京搬到北京,恰逢那年9月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我有幸参与了多场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齐聚一堂,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描述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使我深受启发。”美国鼓岭文化研究专家、“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Elyn MacInnis)回忆着30年前自己参会的情景,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清晰浮现。那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30年后,又逢北京的金秋时节,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各国代表相聚北京,共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大计。海内外学者对此高度关注并纷纷表示,30年来,中国不断发扬1995年北京世妇会精神,妇女事业取得显著发展。

  性别平等是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

  亚洲评论(Asia Review)网站报道,中国举办全球妇女峰会引发全球瞩目,各国学者十分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学者普遍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在穆言灵看来,和平意味着守护,包容意味着共享,公平意味着正义,合作意味着团结。峰会传达了一个理念,即文明的进步是通过关爱而非竞争实现的。当各国选择关爱时,就创造了持久的力量、孕育了繁荣的共同体、构筑了一个以仁爱维系的世界。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丽贝卡·莱莫斯·伊格莱哈(Rebecca Lemos Igreja)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将1995年的宝贵成果,如北京世妇会精神、《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等,与当前面临的挑战重新紧密联系起来,这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建议都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性别平等是和平、可持续发展和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莱莫斯·伊格莱哈说。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维罗妮卡·吉奥达诺(Veronica Giordano)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治理不断朝着追求公正与平等的方向演进,成为全球治理倡议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妇女的重大使命。吉奥达诺认为:“性别平等绝非只是各国在国内积极推进的议程,更是国际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升女性社会地位这一标准层面,更在于要充分认可并大力支持女性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者的关键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妇女命运与共”的观点非常重要,这一提法在过去从未出现过。这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强调凝聚共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建议非常全面,并与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经验相通。

  面对挑战更需要切实可行的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就业和政治参与方面的进步,与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不安全和暴力现象并存。“我们能看到,女性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但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失衡。”吉奥达诺说道。

  莱莫斯·伊格莱哈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在饱受战争、冲突和人道主义危机蹂躏的地区,女性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脆弱性与保护缺失问题。结构性与经济性障碍持续阻碍着她们平等获取优质教育、医疗保健和金融资源,限制了她们的发展潜力,而许多领导岗位仍主要由男性占据。从家庭暴力到制度性偏见,暴力与歧视仍在不断侵蚀着女性的自主权。当女性无法从地方社区到国际治理的各个决策层面获得代表时,公共政策就无法反映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发展诉求。

  中国的性别平等发展轨迹融入了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巴西《论坛》杂志网站发文提出,中国提出了全球性别平等的新模式。中国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制定广泛的公共政策,将性别议程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民众拥有更优质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以及增加获得基本服务的机会。这种务实的实践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得到了积极回应。

  福克斯广播公司旗下地方新闻电视台报道称,不少发展中国家发出呼吁,希望性别平等战略能朝着更具包容性、更注重行动的方向转变。中国所采取的模式是将人权与社会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有机结合,构建起了一个重视实际成效,而非流于表面口号的框架体系。

  吴小英认为,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四点建议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平等理念。“这里的平等不仅仅是权利的平等,更体现在让妇女能够充分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以参与和发展来推动平等,这正是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所强调的。”她说。

  吉奥达诺表示,向联合国妇女署捐款1000万美元;提供1亿美元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额度,同国际组织合作实施促进妇女和女童发展合作项目;以妇女和女童为优先受益对象,在民生发展领域援助1000个“小而美”项目;邀请五万名妇女来华交流研修;设立“全球妇女能力建设中心”,同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妇女领域能力建设等发展合作,培养更多女性杰出人才,这些举措都证明了中国愿意采取实际行动。在吉奥达诺看来,最后一项举措尤为值得称赞,因为它以民间交流为基础,而这种民间交流模式在促进中西方相互学习、借鉴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莱莫斯·伊格莱哈认为,中国宣布的五项具体措施堪称大规模试点项目,可为未来研究和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全球妇女能力建设中心”的设立,为合作研究、课程开发和政策创新搭建了制度平台。“小而美”项目与五万名妇女来华交流研修计划,为纵向研究女性赋权、领导力及社会参与提供了现实实验室。这些举措为学术合作、成效评估及跨区域学习开辟了新机遇。从拉丁美洲视角看,这些举措在教育、科研和政策创新领域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既能赋权“全球南方”女性,又能强化各区域间的纽带。

  继续弘扬

  北京世妇会精神

  30年前,北京世妇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世界妇女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明确提出“妇女的权利就是人权”理念,彻底改变了全球对妇女权利的认知,性别平等获得了重要进步。吉奥达诺认为,这一理念不仅指引着当年会议的精神方向,更在今天为应对新挑战奠定了基础。

  此次峰会以“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为主题,这提醒着人们,30年后的今天,性别平等依然是民主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吴小英看来,30年前众多国家对妇女“赋权”达成了共识。1995年世妇会的重要目标是通过行动来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尤其是实现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这并非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种行动性体现在当时倡导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机制中。吴小英认为,此次峰会进一步指明了全球应继续弘扬北京世妇会精神,按照承诺的要求付诸行动。而从目前的全球局势来看,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0年来,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1995年那场盛会的精神内核——坚信关爱、平等与同情心能够指引人类共同走向未来——至今依然鲜活如初,直到今天我依然在思考这一主题。”穆言灵说道。她认为,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独特贡献时,有两个重要概念:力量与成功。女性的思维方式促使社区以和谐与共同福祉来衡量成功。当这些理念融入领导力与教育体系,文化本身便会焕发出更强的人文光辉。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它是在世界陷入分裂或迷茫时指引方向的明灯。我坚信,‘关爱’就是这样的指南针。”穆言灵说道。关爱深深植根于女性作为母亲、教师、治愈者和社区建设者的经历之中,始终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关爱不仅是一种仁慈,更是觉察与责任的结合。它既体现在细微的善意与同情之中,也彰显在对和平与正义的伟大承诺里。关爱维系着人类的和谐,它始于细微的行动,如照料、倾听、守护,却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对待弱势群体——儿童、老人、病人的方式,映射着人们对待国家乃至地球本身的方式。

  峰会提出性别平等发展的新视角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参加了此次峰会,她表示,从性别平等与社会发展的学术视角看,此次峰会为推动全球妇女事业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新思路。一是制度化视角。要完善制度和法律,推出更多可感可及的政策决策,让更多优质的健康和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妇女,努力让广大妇女更加全面公平地享有各种权利。她认为,必须不断完善反家暴、反职场歧视、促进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强有力的执行与监督机制,将性别平等的承诺固化为不可撼动的社会制度。二是路径创新。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强调科技赋权与弥合数字鸿沟,将数字性别包容提升至战略高度。

  莱莫斯·伊格莱哈表示,从学术角度看,此次峰会为性别与发展问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新框架。它推动全球议题从单纯诊断转向综合性、基于证据的方法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建议构成了完整的政策架构,研究人员可据此分析设计国家及国际层面的战略。这些建议使我们能够更系统、更具比较性地研究安全与保护、经济赋权与创新、治理与权利以及全球合作等议题间的相互关联。

  “过去30年间,全球在强化妇女权利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女性不仅是权利的享有者,更是当下与未来的行动主体,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贡献者。”吉奥达诺如此说道。

  在佟新看来,此次峰会以其宏大的视野与务实的策略,擘画了通往性别平等未来的新蓝图。推动妇女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正义的智慧选择和必由之路。“我们要着力解决全球妇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全体妇女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有力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练志闲 陈雅静

【编辑:王俊美(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