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10月14—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在沪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赛义德·哈桑·贾维德,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李木兰作主旨发言。
分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王宙/摄
高翔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动力,只能向其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处去寻找。现代化是中国学的重要议题,要读懂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独立自主原则,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洋溢着生机和激情,创造了很多西方现代化未能实现的壮丽图景,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特色。这条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功,也必将赢得未来。
高翔强调,当今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世界,也是变化最快的世界。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需要真诚、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特别是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各国学术界更应携起手来,发出清晰、响亮的学术正声,为世界现代化探索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正道。期待各国专家学者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合力推动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为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贾维德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是一部民族崛起的史诗,见证了中国昂首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离不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深厚根基。从理论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之上,这一壮阔进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全球性倡议,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希望,赢得了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民的衷心拥护。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中,我们已经清晰看见前进的方向。
李木兰表示,女性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基石。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的主旨讲话意义重大,其中宣布的未来5年再向联合国妇女署捐款1000万美元等多项务实举措,令人倍感鼓舞。国际社会必须凝聚更大合力,以更多务实行动,共同推动全球妇女事业走深走实。她认为,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连续性的妇女发展政策,为广大女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这些以“妇女解放”为目标的持续努力,不仅改变了无数女性的命运,也推动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从历史深处走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刻融入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会学者从宏阔的历史学视角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学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横空出世的蓝图,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场跨越百年、薪火相传的接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传统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华民族延续并发展了历史传统与实践经验,并将这种传统和经验运用在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与现实,凝聚民族意志和决心,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社会转型与国家发展,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长期以来,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话语权被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西方现代化模式一度被视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对此,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伊沃娜·拉杰瓦茨认为,与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集体福祉、渐进式改革以及在“共同富裕”指导原则下的长期战略治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机制在中国特色制度与文明语境中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全球参与同强有力的国家领导、社会公平、文化传承融为一体,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取向,旨在为构建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图景作出贡献。”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红英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源流,本质上是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从世界进程看,它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扬弃性超越;从中国发展看,它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重生;从文化维度看,它是古典智慧与现代价值的深度融合。这一进程既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历史连续性,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性。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了一条既属于中国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条道路既带来启示,也提供实践参考。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恩科洛·福埃观察发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内形势如何演进,中国总能凭借跨越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长远战略视野,持续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与受短期选举周期掣肘的选举民主政体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为未来长期发展谋划蓝图。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治理模式,超越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传统二元对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
在分析中国经验的基础上,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马豪恩对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拉美现代化始终徘徊于依赖外部势力与试图自主发展之间。与中国在强大国家体系下制定长期战略的能力相比,拉美国家常常陷入政治体系碎片化、政策周期短视化、外部环境脆弱等困境。“中国式现代化为重新思考拉美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启示,中国经验能够与当前拉美关于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以及技术升级方面的讨论产生共鸣。”
“柬埔寨与中国的发展目标一致,即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认同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说,中国在扶贫减贫、基础设施引领经济增长、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柬埔寨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借鉴。柬埔寨应参考中国以国家为主导的规划思路、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策略以及包容性发展实践,加速向中高收入经济体转型。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位专家学者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