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框架内量化情绪影响

2025-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官网10月3日报道,该校经济学教授玛丽娜·阿格拉诺夫(Marina Agranov)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买卖双方的决策过程中,情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而市场竞争的存在会显著削弱这种影响。该研究首次在经济学框架内系统量化了情绪因素对市场决策的影响,为理解现实市场中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阿格拉诺夫等人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沟通游戏,用以模拟真实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游戏中,卖方掌握商品的质量信息,买方则决定是否购买,双方通过信息交流来完成交易。研究共招募了179名参与者,将其随机分配为卖方或买方,并通过三组层层递进的实验,考察情绪心理与市场竞争如何共同影响交易行为。
  第一组实验采用标准买卖博弈规则,当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时,即可获得实际金钱收益。第二组实验在原有规则中引入了心理因素。一方面,卖方被告知如果他们为促成交易而说谎或误导买方,会因违背诚信而产生心理负担,并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另一方面,买方则被告知,若因相信卖方而做出错误购买决定,他们将承受额外的心理落差与情绪成本。第三组实验在保留实际收益与心理成本的基础上新增第二名卖方,从而构成了卖方间的竞争,以此观察这种竞争对交易行为的具体影响。
  阿格拉诺夫进一步说明,所有组的参与者都进行了多轮互动。具体流程是,卖方会先知晓自己手中的商品属于高质量还是低质量,然后决定是否将真实情况告知买方。买方则需要判断是否信任卖方,并决定是否完成该笔交易。如果交易未能达成,买卖双方都只能获得少量收益;如果高质量商品成功售出,双方则能获得更高的报酬。然而,如果卖方成功说服买方购买了低质量商品,卖方将获得最高收益,而买方则会面临亏损。
  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竞争的市场中,情绪因素能有效提升交易诚信与效率。阿格拉诺夫表示,此时内疚和失望等情绪会与经济动机形成合力,使买卖双方共同受益。然而,引入卖方竞争后,这一积极效应迅速消失。“卖方因担心失去交易机会而增加欺骗行为。”阿格拉诺夫说,“而原本在非竞争环境中能够准确识别卖方信息的买方,在竞争环境下却屡屡受骗。”
  阿格拉诺夫等人从三个角度解析了这一现象。首先,人们普遍相信“竞争对消费者有利”,因而放松警惕;其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方难以核实卖方诚信;最后,即便面对反面证据,消费者也难以改变“竞争必然有益”的固有认知。
  阿格拉诺夫总结,情绪因素在非竞争市场中能补足经济动机,提升交易质量;但在竞争环境中,竞争压力会完全压制情绪的作用。这表明在某些市场环境下,传统的竞争促进效率的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更系统地研究情绪在市场沟通中的作用,以构建更贴近现实的经济模型,为市场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刘雨微/编译)
【编辑:王俊美(报纸)齐泽垚(网络)】